[拼音]:Gelinka
[外文]: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Γлинка (1804~1857)
俄国作曲家。俄罗斯民族乐派奠基人。1804年6月1日生于斯摩棱斯克省叶尔尼茨基县新斯帕斯科耶村,1857年2月15日卒于柏林。自幼接触俄罗斯民歌及农奴乐队的演奏。1814~1815年间开始跟家庭教师学钢琴,跟伯父家的农奴乐师学小提琴。1818~1822年就读于圣彼得堡中央师范学校附属贵族寄宿学校,同时跟J.菲尔德、C.迈尔等人学钢琴和音乐理论。20年代中期开始作曲,最初的作品有声乐浪漫曲、室内乐曲和钢琴小品等。1830~1833年游历意大利的米兰、罗马、那不勒斯、威尼斯等地,悉心研究了意大利的歌剧。1833~1834年游历维也纳和柏林,曾在柏林跟著名音乐理论家S.德恩学 过。在此期间,他立下了创造俄罗斯歌剧和俄罗斯交响曲的志向。1834年归国后,进入创作的盛期。1834~1836年完成歌剧《伊万·苏萨宁》。1837~1839年任圣彼得堡宫廷唱诗班乐长。1837~1842年完成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1844~1845年出访巴黎。1845~1847年游历西班牙,1848年经华沙回国,主要致力于管弦乐曲的写作。以后创作渐少,在友人鼓励下写了记述他的音乐生涯的《札记》。1856年再次到柏林,深入研究复调音乐。
格林卡的幼年适逢抗击拿破仑侵俄的卫国战争,青年时期经历了俄国贵族革命家反对沙皇专制的十二月d人运动。他的创作反映了俄国广大阶层不断高涨的民族自尊心。另一方面,西欧风行的浪漫主义思潮对他也有一定影响。格林卡十分注重吸取民间音乐的营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音乐语言和风格。他善于学 、掌握西欧音乐的写作技法,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从而把俄罗斯音乐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创立了俄罗斯民族古典乐派。
在格林卡的创作遗产中,占有中心地位的是两部歌剧。《伊万·苏萨宁》(1836年12月9日首演),是具有高度艺术水平并享有国际声誉的第 1部俄罗斯歌剧。初演时原名《为沙皇献身》,有明显的忠君色彩。1939年,苏联诗人С.М.戈罗杰茨基改写了剧本,发扬了这部“民族英雄悲剧”(格林卡语)的人民性,成为公认的演出台本。这部歌剧在坚持古典原则的基础上,显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特点:以反抗入侵者的俄国农民为主人公;壮阔的人民场面;突破依靠对话发展剧情的程式,而以音乐的交响性发展推动剧情;引入俄罗斯民歌因素等等。上述特点,使这部歌剧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俄罗斯乐坛,从而开创了俄罗斯音乐的新时期。《鲁斯兰与柳德米拉》(1837~1842)是1部浪漫主义的神话歌剧,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和不畏艰险的勇敢精神。歌剧音乐出色,其声乐部分着力刻划人物的气质和心理,管弦乐部分继续运用了交响性发展手法,浓郁的俄罗斯气质与迷人的东方情调交融在一起,配器简洁、清澈,富有色彩。这两部歌剧为后来俄罗斯歌剧的两个分支──人民历史剧和神话史诗剧开创了先河。
格林卡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写作的幻想曲《卡玛林斯卡雅》(1848),是一幅生动的民间生活风俗画。这首精致而独具特色的管弦乐小品,运用了民间音乐的素材和出色的对比与变奏手法,被誉为俄罗斯交响音乐赖以生发的“种子”。管弦乐曲《阿拉贡的霍塔》(1845)、《马德里之夜》(1848),是格林卡在实地搜集和研究西班牙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写成。它们是欧洲专业作曲家广泛地以西班牙主题写作音乐作品的先声,也为后来俄罗斯作曲家以异国主题写作效果华丽的精巧性管弦乐作品提供了范例。在俄罗斯的浪漫曲领域,格林卡也标志着一个新时期,他的近80首浪漫曲中有不少抒情细腻的优美篇章,如《血液里燃烧着希望之火》、《北方的星》、《云雀》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嘉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格林卡,М.И.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嘉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9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