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eng Ke
[外文]:Mencius(约公元前372~前289)
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字子舆,后人尊称他为孟子。约周烈王四年(公元前 372)生于邹(今山东邹县)。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孔丘之孙子思。他以孔丘的嫡系传人自诩,立志恢宏儒学。早年开业授徒,成名后,周游鲁、齐、宋、滕、魏诸国。常“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孟子·滕文公下》)。但执政者认为他的学说“遇远而阔于事情”,终不见用。晚年归隐故乡,和徒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约卒于周郝王二十六年(公元前 289)。《孟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孟轲的思想。
主要政治思想孟轲政治思想的要点是:
(1)人性善说。这是孟轲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人生来都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和恭敬之心,并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章句上》)。
(2)仁政学说。从人性善说出发,孟轲认为,为政者可以而且必须用教化的方法,行王道仁政来治理人民和管理国家。他主张以德服人,认为只有以德服人,才能使人心悦诚服,无敌于天下,而以力服人只能使人貌恭而不心服。仁政的具体措施是:“制民之产”,保证人人都有恒产,以稳定民心;实行井田制度,限制土地兼并;省刑罚、薄税敛,使近者悦而远者来。
(3)极力宣传民本主义。在《孟子》一书中,孟轲以相当的篇幅宣传重民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尽心下》)的命题。他告诫统治者“政在得民”,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梁惠王上》)。又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离娄上》)。
(4)主张君臣平等,暴君可诛。孟轲虽然宣传过君权神授,但不承认绝对君权,认为君臣关系是平等的,臣不应该无条件服从君,而应该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离娄下》)。对于祸国害民的暴君,他认为是可以“诛其君而吊其民”(《梁惠王下》),武王杀了殷纣并不是杀了一个皇帝,而只是杀了一个暴虐无道的匹夫。
(5)重义轻利,主张义然后取。孟轲告诫梁惠王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梁惠王上》)。在其他一些篇章里,孟轲也有许多崇仁义而抑功利的言论。不过孟轲并不是绝对反对功利,只是反对不义的功利而已。他说:“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取诸人。”(《万章上》)
影响孟轲在我国古代社会历史上具有仅次于孔丘的地位,被儒家后学尊为亚圣。他与孔丘一道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政治思想的基本格调。宋明理学家继承了孟轲的“内圣”理论,一些进步思想家则利用民本思想和仁政说抨击暴政。
参考文章
孟轲乡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孟轲名言名句大全名言名句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学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孟轲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学海;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9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