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五音戏

[拼音]:wuyinxi

戏曲剧种。又名“秧歌腔”、“五人戏”。是在民间秧歌、花鼓及“肘鼓子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起初,演员在演唱时,手臂摇鼓边扭边唱,因而群众称之为“肘鼓子”,至今在《探亲家》、《拐磨子》等剧目中,还保留着民间歌舞表演的痕迹。它主要流行于山东省淄博和济南一带,与流行于惠民、济阳一带的灯腔(花鼓灯腔),流行于临朐、沂源一带的东路肘鼓子,都有历史渊源。因最早由 5个人演出,其中一人操几件打击乐器,故叫“五人戏”。1934年上海百代公司为著名演员邓洪山录制唱片时,因山东口语“五人”与“五音”相近,误订名为“五音戏”,以后遂相沿成 。五音戏演员邓洪山,艺名鲜樱桃,唱做俱佳,曾与东路梆子、莱芜梆子、化装扬琴同台演出,并吸收、借鉴了它们的长处,为丰富、发展五音戏的表演艺术做出了贡献。他曾到北京、天津、上海、青岛等地演出,从而扩大了五音戏的影响。

五音戏的传统剧目约 160余出,有民间故事,也有历史传说。其中《王小赶脚》、《拐磨子》、《探亲家》等小戏,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乡土色彩浓郁,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色。由于旦脚戏较多,表演上又富有乡村女人的生活特色,故有“拴老婆橛子”之称。五音戏的唱腔曲调主要有悠板、二不应(二板)、鸡刨爪(快板)、散板等,另外还有不少曲牌。早期没有弦乐伴奏,只用锣鼓。后来,增加了弦乐伴奏,丰富了音乐的表现能力。经过整理和改编演出的优秀剧目有《墙头记》(《二子争父》)、《姊妹易嫁》、《王小赶脚》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于景茹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五音戏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于景茹;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8735.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