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uomaniya dianying
[外文]:Romania, cinema in
罗马尼亚在1896年5月27日第一次放映了L.卢米埃尔的影片。一年之后,于1897年出现了罗马尼亚人自己拍的风景片《泰尔古·莫西洛尔》、《基谢列夫的公路》等。1909年建成了专门的放映厅。1911年拍摄了第一部故事片《非常不幸的爱情》,1912年拍了反映1877~1878年俄土战争的影片《独立战争》(两部均由G.布雷泽亚努导演)。此时期内,维也纳、柏林和布达佩斯的富翁们还出钱拍摄了一些情节剧和惊险片。无声电影时期较好的影片都是在1920~1930年间拍摄的。如齐奇西导演了《幸福的浪潮》、J.米哈伊尔在犹太人区域中摄制了《马纳塞》(1927),沙希其安同奥地利合作拍摄了《一个爱情的悲剧》等。在有声片初期,生产的影片很少,外国影片充斥电影市场。从1940年 占领起,电影生产几乎完全停顿下来。解放前,较好的影片有:音乐喜剧片《乒-乓》(1935,N.斯特罗耶和V.瓦西拉凯导演)、J.杰奥尔杰斯库根据I.L.卡拉迦列的舞台剧名作改编的讽刺喜剧片《暴风雨之夜》(1942)和根据T.穆尚泰斯库的话剧改编的《冬夜之梦》(1946)等。1944~1947年,进步的电影工作者把一些革命事件记录到胶片上,摄制了一些新闻片和小型纪录片,如《乡村狂想曲》(1945,J.米哈伊尔导演)、《森林》(摄影师J.杰奥尔杰斯库)、《一分钟》(摄影师I.波斯坦)等。共和国成立后影片生产和发行实现了国有化。1950年开始建立布夫迪亚电影基地,成立布加勒斯特电影制片厂和亚历山德鲁·萨希亚纪录电影制片厂。1957年建立起国家电影资料馆。
主义罗马尼亚的第一个故事片摄于1949年,系J.克里内斯库导演的《山谷在轰鸣》。在随后的50年代里,又相继拍摄出《我们的村子里》(1951,J.杰奥尔杰斯库和V.伊柳编导)、《为了美好的生活》(1951,E.涅格良努导演)、《米特雷亚·科科尔》(1952,L.丘莱伊导演)、《号手的外甥》(1954,J.米哈伊尔导演)、《展开》(1955,J.克里内斯库导演)等反映主义建设、表现新人新生活的现实题材影片。此外,以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有《罗马尼亚佃农》(1952,根据I.L.卡拉迦列的作品改编,J.杰奥尔杰斯库导演)、《幸福的磨坊》(1957,根据I.斯拉维奇的原作改编,V.伊柳导演)等。第一部彩色片为儿童片《红睡莲》,摄于1955年,G.托比亚斯导演。
进入60年代以后,改编影片仍占很大比重,比较突出的有根据L.雷布雷亚努的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被绞死者之林》(1964,L.丘莱伊导演)和《起义》(1966,M.穆雷尚导演),它们忠实地再现了原作者创作思想。这一时期反映罗共领导人民进行反 斗争的著名影片有《多瑙河之波》(1960,L.丘莱伊导演)、《星期天六点钟》(1965,L.平蒂列导演)等。60~70年代初,还拍摄了一批爱国主义历史题材的影片。第一部是《图多尔》(1962,L.布拉图导演),它表现了1821年瓦拉几亚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歌颂了罗马尼亚建国史上反土耳其统治的较大一次起义。此后,S.尼古拉埃斯库连续导演了 3部反映罗马尼亚抗击外来强大侵略者的历史影片:《达基亚人》(1967)、《勇敢的米哈伊》(1971)、《不朽的人》(1975);M.德勒冈也先后拍摄了同一主题的历史影片《凯旋柱》(1968)和《斯特凡大公》(1974)。除了上述史诗影片之外,还根据民间传说拍摄了一些反抗外族侵略的古装惊险片,如《绿林好汉》、《贞女遭劫》、《绿林好汉复仇记》(1966~1968,D.科恰导演)等。60年代后期,电影的题材日趋多样,表现当代现实生活的影片日益增多,如《通情达理──青年的早晨》(1967,A.布拉耶尔导演)、《蜿蜒曲折》(1967,M.瑟乌坎导演)、《恢复》(1969,L.平蒂列导演)等,既有表现“代沟”,又有表现道德问题、女人问题的影片。
70年代,以文学作品改编最成功的影片有:M.韦罗尤和D.皮察根据I.阿吉尔比恰努的作品拍摄的《石婚》(1973)和《金魂》(1974)。其后,两位导演又各自改编拍摄了《在桥的那一边》(1975,原作I.斯拉维奇)和《特纳塞·斯卡蒂乌》(1977,原作D.赞菲列斯库)。描写地下反 斗争的有《 》(1974,M.马尔库斯导演)、《墙》(1975,C.瓦埃尼导演)、《城市的蓝门》(1974,M.穆雷尚导演)、《此路不通》(1975,D.勒斯塔塞导演),根据真人真事拍摄的《爆炸》(1973,M.德勒冈导演),反映工人生活的《沸腾的生活》(1975,S.科拉埃斯库导演)及《我们需要的人》(1979,M.马尔库斯导演),反映农村生活的《暴风雨》(1973,M.莫尔多万导演),反映青年生活及婚姻爱情等问题的《起飞》(1971,T.乌尔苏导演)及《菲力普,好样的!》(1975,D.皮察导演)。
70年代里突出的还有两部反映主义建设时期党内斗争的影片《 ·真理》(1972,M.马尔库斯导演)和《光阴》(1979,G.维丹尼蒂斯导演)。此外,也还拍了一些惊险样式和喜剧片。
80年代,现代题材影片进一步扩大。影片有挽救失足青年的《安娜和小偷》(1981,V.卡洛泰斯库导演),表现家庭、婚姻问题的《重归于好》(1986,T. 斯库导演),反映社会道德问题的《竞赛》(1983,D.皮察导演)、《片段》(1982,A.塔托什导演),表现农村生活的《热面包心》(1984,A.克洛伊托鲁导演)、《秋雨飘香》(1985,M.莫尔多万导演),表现工人生活的《伐木工》(1983,I.科尔马赞导演),儿童片《山之子》(1981,G.纳吉导演)。此外,名著改编的影片有《从地狱归来的人》(1983,N.马尔吉内亚努根据I.阿尔比恰努的《宪兵》改编)、《阿德拉》(1984,M.韦罗尤导演,根据C.伊布尔埃利亚努小说改编)和《丘良德拉舞》(1985,S.尼科拉埃斯库根据L.雷布雷亚努小说改编)、《姊妹们》(1985,I.米胡导演,根据H.洛文内斯库原著改编)。
罗马尼亚的动画片从5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中首推I.波佩斯库-戈波的作品,尤其是他的系列片:《简史》(1956)、《七艺》(1958)、《人类》(1960)、《喂,喂!》(1962)等等。其他著名的动画电影工作者还有I.特鲁伊克、S.巴拉沙等人。
1954年,原戏剧学院改组为戏剧与电影艺术学院,设有电影导演、摄影与电影学系。1957年成立电影资料馆。1963年成立电影协会。1964年开始,在马马亚举办本国电影节。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义柯馨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罗马尼亚电影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义柯馨;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8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