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anwu
我国唐代广泛流行于宫廷、贵族士大夫家宴及民间的小型表演性舞蹈,节奏明快、矫捷雄健。《教坊记》和《乐府杂录》中收录了许多健舞名:《阿辽》、《柘枝》、《拂林》、《大渭州》、《黄獐》、《阿连》、《剑器》、《胡旋》、《胡腾》、《杨柳枝》等。其中《剑器》、《胡旋》、《胡腾》、《柘枝》等,流传广、影响大,艺术水平也较高。
《剑器》舞姿健美、气势磅礴。唐代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徒弟舞剑器行》诗描写此舞蹈:“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剑器》舞者手执何种舞具。说法不一。清人胡鸣玉在《订伪杂录》中提到《剑器》:“其舞用女伎,雄装,空手而舞。”清代桂馥称:《剑器》是“以丈余帛,结两头,双手执之而舞”。而现代艺术家欧阳予倩等根据唐代史料,认为《剑器》乃是双手执剑而舞(见剑舞)。
《胡旋》原流行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及中亚一带,从北周至隋唐,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旧唐书·音乐志》说此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可见这种舞的动作特点是以急速连续旋转为主,节奏鲜明,轻快敏捷。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中,保存了一些发带飞扬、衣裙飘起、正在旋转起舞的人像,它们是《胡旋》舞在宗教画中的反映。《乐府杂录》中记载了《胡旋》的另一种表演形式:“舞有鹿骨舞、胡旋舞,俱于一小圆毯子上舞,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于毯子上。”这已是杂技性的表演,是舞蹈被杂技吸收的例证。至今新疆及中亚一带的民间舞中,还保存着丰富的高难度的旋转动作。维 族把当地一些以急速旋转为主的民间舞称作usul,读音近似“胡旋”。舞蹈以鼓、琵琶、横笛伴奏。
《胡腾》从石国(今苏联塔什干一带)传来。舞者头带尖顶帽,身穿窄袖“胡衫”,腰束带,足穿锦靴。舞蹈以跳跃和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为主。唐刘言史诗中描写这种舞:“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说明舞步的繁复。西安东郊出土的唐代苏思勗墓内的乐舞壁画,史家认为可能画的即是《胡腾》。男舞者的形象及腾跳落地,单腿独立的姿态,与唐诗中的描写很相似。直到宋代宫廷队舞的小儿队中还有“醉胡腾队”。
《柘枝》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舞蹈,唐代卢肇的《湖南观双柘枝舞赋》中有“古也郅支之伎,今也柘枝之名”之句,郅支为西汉古城。《新唐书》作呾逻斯城,在今中亚江布尔一带。《柘枝》原为女子独舞,舞时身着民族服装,足穿锦靴。伴奏以鼓为主,舞者在鼓声中出场。舞姿变化丰富。有时刚健明快,有时婀娜柔美;舞袖时而低垂,时而扬起,快速复杂的舞步,使舞者佩戴的金铃发出清脆的响声。舞蹈即将结束时有深深的下腰动作。唐朝诗人描写《柘枝》舞的诗很多,例如章孝标的诗句:“柘枝初出鼓声招”是描写开场时的鼓声;刘禹锡的诗句:“翘袖中繁鼓”、“长袖入华裀”,以及“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是描写各种舞袖动作和结束时下腰的舞姿。同时也说明唐代柘枝舞的兴盛。《柘枝》在广泛流传中,出现了专门表演此舞的柘枝伎,而且由独舞发展成双人舞,即《双柘枝》。宋代宫廷队舞小儿队中还有柘枝队舞。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坚秉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健舞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坚秉;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8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