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ongba'ergandiqu Xinshiqi Shidaiwenhua
[外文]:Neolithic Cultures in the Central Balkan Region
中巴尔干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保加利亚、南斯拉夫,以及罗马尼亚的南部、西部和匈牙利的南部。年代约在公元前第6千年中叶至前第3千年末。早在19世纪末,即已发现若干遗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尔干各国考古取得了较大进展,成为欧洲史前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的新石器文化可概分为早、中、晚 3期。早期和中期又可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系统,东部以卡拉诺沃文化为代表,中部以斯塔尔切沃文化为代表,西部则属于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印纹陶文化。晚期各地文化渐趋一致,典型代表是温查文化。
早、中期文化卡拉诺沃文化分布于保加利亚的东部和南部,因卡拉诺沃遗址而得名,年代约当前第6千年后半叶至前第 5千年中叶。居民多在平原地带组成农业村落,并饲养家畜。以方形单间住房排列成街巷。后住房变为长方形,并附建有前室。该文化的石器有燧石制的石镰(带角制把柄)及石臼、石弹丸等。陶器以梨状瓶为主,手制,较精致者施简单彩绘。
斯塔尔切沃文化因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附近的斯塔尔切沃遗址而得名。年代约在前5500~前4500年,分布在南斯拉夫中部、东北部和罗马尼亚西南部。居民已组成农业村落,栽培作物以小麦为主,也有大麦、豆等。驯养牛、羊、猪等家畜,兼营渔猎。住房遗迹不明显,推测是地穴式房屋。陶器以带座钵、盆为主,粗制者较多,精制者施以简单彩绘,以红、黄等色施于器表,图案有条纹、网纹、螺旋纹等。工具有镰、斧等石器和篦子、纺锤等骨器。
印纹陶文化年代约在前5400~前3700年间。遗址以洞穴为主,在平原和溪边亦有少数简陋茅屋,反映了印纹陶文化居民点系由定居村落和季节性宿营地共同组成。中巴尔干地区是印纹陶文化的发源地,后又向西传播,将先进的农业文化带到西欧各地。
晚期文化主要是温查文化。得名于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附近的温查遗址。分布范围和斯塔尔切沃文化大体一致。年代约当前4500~前3000年。这一时期定居村落已较发展,遗址规模较大。温查遗址面积达8公顷,街道整齐,住房由两间方形屋组成,有木骨泥墙和夯土地面,后期出现3间的房屋,中房有火灶,后房为贮藏室。工具仍以石器、骨器为主,石器主要为舌形和椭圆形石斧,骨器则有鱼钩、鱼叉等。已出现红铜,发现有红铜串珠。温查文化的陶器呈黑色,主要有高脚杯、钵和大水罐,精制者施以简单彩绘。亦有泥塑人像和动物像出土。
近年研究成果中巴尔干新石器文化是欧洲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之一,发展程度较高。近年的发掘与研究表明,这里金属工艺出现较早,并已有了图形文字的萌芽。在南斯拉夫境内斯塔尔切沃文化的奥布雷遗址,发现了约前第5千年初的红铜,在南斯拉夫还发现了温查文化时期已被开发的鲁德纳格拉瓦铜矿穴。许多学者据此提出欧洲史前时期独立发明冶金术之说。1961年,在罗马尼亚境内温查文化的塔尔塔里亚遗址发现 3块刻有图形的泥板,图形略近于两河流域苏美尔的早期象形文字(见苏美尔文字),从而引起广泛讨论。有人认为,从时代及地理位置看,这3块泥板的图形,似不可能是受苏美尔的影响,而很可能是在当地产生的。
参考书目
S.Milisauskas,European History,Academic Press,New York,1978.
J.Boardman and others, eds., The CambridgeAncient History, 2nd edition, vol.III, part I,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82.
《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人民出版社,1981。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万云菲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中巴尔干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万云菲;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8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