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ianjingpai jiaoyu
[外文]:Pietist education
17世纪后半期~18世纪前半期德国新教虔敬派创办的教育。17世纪后半期起,新教路德派逐渐趋向重理性主义,追求宗教形式,忽视 的虔诚信仰。于是以P.J.施佩内尔为首的新 起而组织“虔敬的聚会”,自称是虔敬派。他们反对路德新教的做法,提倡虔诚笃信,敬爱上帝和爱人类。虔敬派重视教育,主张通过教育培养注重世俗生活,富有虔诚信仰,适合 教意志的人。因此,虔敬派在教育内容方面,既重虔诚信仰的陶冶,又重实用知识的传授。教学多采用近代方法。
神学家 A.H.弗兰克是虔敬派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他生于德国的吕贝克,1676年进哥达文科中学,在此受到德国近代教育学先驱之一的W.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影响。1685年,他获莱比锡大学硕士学位后,受聘在该校任教。1691年被新建的哈雷大学聘为东方语言学教授。他在这所大学任教30年。在此期间他还兼任了哈雷城郊格劳查教区的牧师。1695年,他用教会募捐所得的资金,设立了一所贫儿学校,并由此逐渐扩展为哈雷郊区的大型的教育机构群,其中有:
(1)慈善学校,②市民小学,③孤儿院,④寄宿制的教育学院,⑤教师养成所,⑥拉丁学校(专收孤儿院的天资聪慧的儿童),⑦女子文科中学(成立后不久停办),⑧初具雏型的实科中学。他在办学期间还开办了造纸厂、印刷所、书店和药铺等。
费兰克在其教育实践中,力图实现虔敬主义的教育理想,即通过宗教教育和“实利实学”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把儿童培养成为“具有虔敬的心情和实际生活所必需的智能”的“善良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弗兰克在训育上采用了以下的“虔敬心的培养法”:
(1)事亲和交友的示范;
(2)宗教问答;
(3)读圣经;
(4)朝夕训话;
(5)道德与罪恶事例的分析;
(6)命令与告诫;
(7)私心邪念的预防;
(8)以爱真理、顺从、勤勉三者, 培养虔敬上帝的行为;
(9)祈祷;
(10)良友的交往;养成儿童互助互爱的精神;惩奖。在教学上,弗兰克认为:“知识是体认上帝意志和处世做事的基础,无论宗教方面或实际生活方面,都需要知识的启发”。因此,在小学设置了读、写、算、唱歌、自然科学、历史、地理、手工等科目;在中等以上学校则有宗教、 拉丁语、 希伯来语、希腊语、法语、 德语、历史、 地理、年代学、天文学、音乐、 植物学、 解剖学、 医学初步等。此外,他很重视中等以上学校用本族语 (国语) 进行教学和参观。但弗兰克认为,“体育和游戏对精神修养是无益而有害的”。他的主要著作有:《引导儿童获得真正虔敬智慧的简明教程》、《论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孤儿院的组织与教学法》、《视导员的教育指南》等。
虔敬派的教育主张,特别是弗兰克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德国的贫民教育的实施,师范教育的推广,以及实科学校的创立等都有一定的贡献和影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俊韵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虔敬派教育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俊韵;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8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