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城垣

[拼音]:chengyuan

[外文]:city wall

我国古代围绕城市的城墙。其广义还包括城门、城楼、角楼、马面和瓮城。最早的城墙遗址发现于河南淮阳平粮台和登封王城岗,属龙山文化,当时可能已进入了奴隶社会。以后直到封建社会结束,各地城市绝大多数都建有城墙。城门和城墙转角处的墙体常加厚,称为城台和角台,其上的建筑称城楼和角楼。马面是城外附城而筑的一座座墩台,战时便于夹击攻城敌人,有时在城门外三面包筑小城,以加强城门处的防卫,称为瓮城。

古代城墙多为土筑,仅在城台、城角表面包砖,宋元时由于火炮的应用,才逐渐在全部城垣外表包砖,明代各大小城市均普遍包砖。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守备图所画箭道城,已表现了城楼、角楼和马面。敦煌莫高窟壁画由北朝至唐宋,都画出了大量城垣形象。现存比较完整的城垣为西安和南京,均建于明初。

城台、城楼和角台、角楼建在城垣的关键部位,具有军事防卫的意义,但它们的平面突出在城墙以外,体型高耸在城墙以上,打破了大段平直城墙的单调,所以也具有审美意义。它们是城垣重点艺术处理部位,木结构的城楼、角楼与砖或土筑的城墙形成了形象、色彩、材料和处理手法的丰富对比。它们的高大体量更引人注意,是城内外周围环境的构图中心和大街的对景。

城门洞的形制在南北朝以前主要是方首,用单层木过梁;唐宋至元时洞顶呈中平边斜的三折形,木过梁为上下两层,可见于敦煌壁画和宋代卷轴画,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明清以后门洞普遍用砖砌筑,成半圆拱形。古代主要城门常有3个门洞,唐长安城南墙正门明德门有5个门洞。由于门洞数的加多,城台和城楼也随之加大加高,从而更为雄伟,增强了磅礴气势。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芊茉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城垣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芊茉;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7451.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