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i Tao
我国清代画家。清初四僧之一。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明宗室靖江王赞仪的十世孙,明亡后出家为僧,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他的生年有1636、1641、1642年诸说,卒年有1705、1710、约1718年诸说。他削发为僧,参禅证道,曾拜松江名僧旅庵本月为师,漫游名山,屡上安徽敬亭山、黄山。中年时画名布扬四海,从敬亭山迁居南京,曾在南京、扬州两次受到康熙皇帝的接见,并奉献《海晏河清图》。晚年定居扬州,与上层人物交往较密切。他一生坎坷曲折的经历,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矛盾,并强烈地反映在诗文书画中。
石涛善画山水,兼工兰竹。山水画自成一家,既善于借鉴前人之长,又注重外师造化。早年居安徽宣城时,与梅清交善,受其画风影响,山水多用方折线条和虬结皴法,景色奇秀、苍浑,同时还广泛学 宋元明诸家技法。他不宗一家,博采众长,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特别是主张从自然中吸取创作源泉,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以真切的感受,摄取山川千变万化、生动奇异之态。曾数游黄山,视黄山为师友,创作了大量体现黄山特征和风神的作品。他的山水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在景色、构图、形体、笔墨、风格、意境各方面,都呈现出生动多变的艺术特征。
在石涛多变的画法中,也有共同的基本特点:
(1)用笔灵活:粗细刚柔、飞涩徐疾兼施并用,多用粗笔勾山石,细笔剔芦草、松竹。中锋线条流畅凝重,侧锋线条干而松柔,一波三折,方圆结合,秀拙相生。皴法主要源于董源、黄公望一派的柔性用笔,作披麻、解索皴,或细密,或简练,或湿润,或干枯,有时亦作方硬的折带皴或淋漓的拖泥带水皴。
(2)善于用墨:浓淡相兼、干以湿出,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浑厚之态。有时惜墨如金,笔简墨淡;有时泼墨如水,浓重滋润,使景色呈现轻淡、苍茫、朦胧、悠远等变幻无穷的意境。
(3)构图新奇:一变古人和四王三重四叠之法,往往破空而来,出奇制胜。尤善用截取法,以特写的手法传达深邃的境界。
(4)讲求气势:运笔恣肆,泼墨挥洒,不拘小处瑕疵,追求全局豪放郁勃的气势和宏博奇异的境界。
(5)技法丰富多变:善于用点,不拘成法,画烟云或渍或勾或染,画树画水亦具特色。总之,石涛运用千变万化的画法,描绘出山水的千姿百态,从各方面揭示客观自然之美,为山水画的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存世山水画很多,代表作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故宫博物院),为师造化之佳构。《清湘书画稿》(故宫博物院)集诗、书、画于一纸,山水、花卉、人物具备,为50余岁时精品。《泼墨山水》,满纸飞动,集笔墨变幻之大成。《淮扬洁秋图》(藏于南京博物院),几乎全用点法画成,为石涛用点的典型之作。《云山图》(故宫博物院)以截取法取景,表现了他构图上的特点。《采石图》,绘南京采石矶风景,为写实之作。这些作品,从不同方面显示了石涛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石涛的花鸟、兰竹,多用水墨写意法,行笔爽利峻拔,用墨淋漓简练。存世佳作有《梅竹图》、《墨荷图》、《焦菊图》、《竹菊石图》(均藏故宫博物院)等。他还精通画理,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为清代重要画论著述。他的艺术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极大。与朱耷、渐江、石谿合称四僧,与石谿并称二石,与渐江、梅清等人被称为黄山派。其山水、花鸟影响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而且还给近现代的不少重要画家以深刻的影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弘大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石涛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弘大;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6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