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隋唐伦理思想

[拼音]:Sui-Tang lunli sixiang

[外文]:moral thoughts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我国隋唐时期(589~907)各种伦理思想的总称。儒、佛、道三家伦理思想既相互斗争,又彼此吸收、趋向融合,是这个时期伦理思想的特点。

隋唐的统治者,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竭力提倡封建道德,以箍制人民的思想。唐王朝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一面推崇儒家学说,一面又尊道、礼佛,实行儒、佛、道并用政策。佛教宣扬灵魂不死、业报轮回、人生极苦,以涅槃为较高道德境界,以菩萨为理想人格,追求出世成佛,并以贪、瞋、癫为“三毒”,以施、慈、慧为“善根”,鼓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的道德原则和自我修养。道教则宣扬长生不死,提倡主静去欲,以超脱尘世、进入极乐仙境为道德理想。佛、道所宣扬的这套人生哲学,既为统治阶级提供了麻醉人民的精神 ,又使统治阶级从中找到了精神寄托。在唐代,随着道教的发展,佛教的各大宗派,诸如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也相继林立,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佛、道的伦理思想与封建的名教纲常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并不断受到这个时期儒家学者的反对,由此形成了作为封建正宗的儒家伦理思想同佛、道的人生哲学既相互斗争,同时又相互吸收的局面。

当时,以弘扬儒术为已任的思想家,一面“攘斥佛老”,抨击佛教“弃而君臣、去而父子”,违背名教纲常,主张“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并提出道统说与佛、道相抗衡。另一面却又不断吸取佛教教义,肯定佛教去杀劝善的伦理学说有助教化,认为沙门主性善、倡仁孝同封建纲常有默契之处。柳宗元反对排佛,认为这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他力图从佛教这块“石”中发掘出“以佐教化”的“美玉”来。李翱不但吸取禅学内容写成《复性书》,而且根据佛教的“渐悟”、“顿悟”的自我修炼法,提出了“灭情复性”的道德修养论。佛教为了求得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也不断从儒家伦理思想中吸取营养,修正教义,或宣称沙门“五戒”寓于“五常”之中,或标榜孝敬乃儒、释所共尊。隋唐时期伦理思想为宋明道学援道入儒、以佛济儒提供了先例。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力夫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隋唐伦理思想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力夫;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6867.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