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武安平调落子

[拼音]:wu’an pingdiao laozi

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和山西省东南部,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一般平调落子剧团演员,都能兼演平调和落子。

武安平调属梆子腔系,约在清代中叶由河南怀调演变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到越调影响,因而有“平越怀调不分家”之说。1911年以后在武安地区相当盛行。有200多个传统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行当有4生、4旦、4 花脸之分,以生戏为主,如《两狼山》、《董家岭》、《三进帐》、《铡赵王》、《下陈州》、《淤泥河》等。也有一些民间故事和神话戏,如《盘坡》、《天仙配》等。平调的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栽板、垛板等,早期主要伴奏乐器有二弦、轧琴(平调特有乐器,有七、八条弦,用秫秸杆拉奏),后改用板胡、二胡等。

武安落子原名莲花落,清末由高舞曲“花唱”演变而来。开始由数人手持霸王鞭对唱,后来发展成化装表演,脚色也有了生旦之分,逐渐登上舞台形成剧种。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旋律优美动听,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落子的主要板式和腔调有慢板、流水板、散板、高腔、娃子、赞子语、坎头句、悲腔、迷子等;丝弦和唢呐曲牌有20余种。过去只用板胡、板鼓、大锣伴奏,后增加二胡、三弦、笛、笙等乐器。表演动作矫健活泼、朴实健康。传统剧目有100余个,多是民间小戏,如《借髢髢》、《端花》、《劝九红》、《跑沙滩》、《机房训子》等。

期间,在我国 党领导下,武安地区的抗日 组织平调落子艺人编演现代剧目,经常在抗日根据地宣传演出。我国成立后,曾先后建立过邯郸专区平调落子剧团等五个专业剧团。名演员有任耀华、魏洪昌、李魁元、武鸣凤等。《端花》已摄制成影片。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茂彦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武安平调落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茂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6823.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