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窣堵波

[拼音]:sudubo

[外文]:stūpa

印度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耆那教亦曾采用。窣堵波是梵文stūpa的音译,原义为泥土砖石垒筑的高冢;巴利文同义词为thūpa,音译为塔婆,简称塔。

窣堵波起源于巨石古墓,原是收藏圣者遗骨──舍利的坟冢,即舍利塔,属于纪念性建筑。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涅槃火化后,其舍利被8国国王分作8处建塔保存;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曾取出8塔舍利,敕建 84000座窣堵波分藏。此后佛教高僧或圣徒的舍利亦建窣堵波纪念。

窣堵波的基本形制,是在圆形或方形的台基之上,建有半球形的覆钵,此即塔身,外砌砖石,内实泥土,埋藏石函或铜函之类舍利容器。

覆钵顶部砌有箱状平台,台上立有1根伞柱支撑3层伞盖的伞顶。台基周围一般建有右绕甬道,围以1圈围栏(维迪迦),分设4座塔门(陀烂那),原系木制,后为石造。围栏由栏柱、横板和笠石组成,每座塔门则由3道横梁和 2根立柱组成。围栏和塔门上通常装饰着精美富丽的雕刻。窣堵波逐渐从纪念性建筑演变为象征性的礼拜对象,例如支提窟中的岩凿窣堵波。

早期佛教信徒仅仅把窣堵波作为佛陀涅槃的象征来崇拜,晚期佛教信徒则把窣堵波作为宇宙图式的象征来理解。当然,在早期佛教窣堵波中便已蕴含着宇宙图式的象征意义。

窣堵波的主体建筑覆钵,梵文名称anda,音译安达,原义为卵,暗指印度神话中孕育宇宙的“金卵”。平台和伞顶是从古代围栏和圣树衍化而来,伞柱象征着宇宙之轴,3层伞盖代表诸天或三宝(佛、法、僧)。伞顶正下方埋藏着舍利容器,舍利隐喻变现万法的种子。附属建筑4座塔门标志着宇宙的4个方位。朝山的香客从东门进入圣域,按顺时针方向沿着右绕甬道绕塔巡礼,据说与太阳运行的轨道一致,意味着信徒的行为与宇宙的律动和谐,循此可从尘世超升灵境。

印度早期佛教窣堵波的范例,有帕鲁德窣堵波、桑奇大塔、阿默拉沃蒂大塔等,但南北印度窣堵波的形制略有差别。自贵霜王朝时代以降,窣堵波的形制逐渐变化,台基增高为数重,伞顶也升高伸长,伞盖增至多层,而覆钵则渐趋缩小。佛教信徒为积累功德,在主塔周围还建造了许多奉献小塔。窣堵波的建筑艺术伴随着佛教传入中亚、我国、 、日本、南亚和东南亚诸国以后,其形制更随着各国地方文化传统的同化而变异,异彩纷呈,蔚为壮观。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代小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窣堵波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代小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6446.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