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赵邯郸故城

[拼音]:Zhao Handan Gucheng

[外文]:Site of the Zhao State Capital at Handan

我国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区及其西南郊。总面积约1888万平方米。全城分廓城与宫城,两部分相距60余米。据考查,廓城兴起于春秋时期,战国加以扩充,是赵都主要组成部分。汉代为赵王如意的都城。汉以后逐步衰废。宫城营建于公元前 386年赵都迁邯郸前后,毁于秦朝末年。1940年日本人曾进行局部调查挖掘。1964~1965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和邯郸市赵王城文物保管所对宫城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钻探。1970年以来对廓城进行调查钻探,同时配合工农业建设工程进行了局部的清理发掘工作。1961年我国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宫城

称赵王城,由西城、东城、北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位于今邯郸市西南 4公里处,城内面积约505 万平方米。

西城平面近方形,每边长 1390 米。四周城墙均存,宽20~30米,最宽处达52米,残高3~8米,每面各有两门。城内地面保存夯土台 5座,其中以中部偏南的“龙台”较大,台基边长264~296米,残高16米。龙台及以北的 2号、3号夯土台,构成南北中轴线,两侧地下残存夯筑基址多处。

东城略小,与西城仅隔一墙,平面近长方形,东西最宽处 926米,南北长 1442米。四面城垣宽 20~40米,残高2.8~6米,现存南1门,北2门。城内偏西现存夯土台 3座,以“南将台”、“北将台”规模较大,附近尚有地下夯筑基址多处,组成东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建筑群。

北城位于北侧,平面不太规整,东西最宽处1410米,南北长1520米。地上城墙仅存西墙南段,城墙宽30米左右,残高 2~7米,现存南面3门,城内和城西各存夯土台 1个。

城墙构筑是先在原生土以上垫土夯实后,再筑墙。夯窝密集,直径约4~6厘米。夯层厚6~8厘米。墙外侧下部壁面,收分约为11度,内侧为台阶式,每高 2米左右内收 1米,形成一层台阶,上铺筒、板瓦,现仅存下半部两层。墙上内侧每隔20米左右用陶制的排水槽构筑成斜坡式排水道。

城内夯土台基底部多为方形,四面呈台阶状,有的台阶上保存有建筑基址,如“龙台”近顶部的一层,宽15~30米,台面较平整。2号台的中腰东西两侧各发现两列南北向的柱础石。在将台等处也发现面平而不规整的柱础石及瓦片等。

廓城

位于宫城东北。1970年发现。平面为不规整长方形,东西最宽处3240米,南北长4880米。除西垣的“铸箭炉”、“梳妆楼”、“插箭岭”、“王郎城”等处有地面上断续的夯土墙以外,其余大部分都在地表以下 0.2~8米的深处。城墙宽20~30米,残存高度0.3~10米。夯层明显匀称,厚 7~10厘米。廓城西北有一小城,平面略呈梯形,上宽290米,下宽400米,南北长约700 米。北面和西面有高大的夯土台。台的周围发现有大型础石和瓦片,互相连接为一组高大的建筑群。在今地面下4~9米深处,战国文化层和汉代文化层遍及全城。在部分战国文化层下,发现有春秋时期的遗物。中部偏东处战国文化层发现有炼铁、铸铜、烧陶、制骨和制石等作坊遗址和陶井遗迹。汉代文化层出土遗物也很丰富,并发现有铸钱、古井遗迹。

遗物

陶器多系泥质灰陶、火候高,质地硬,纹饰有绳纹、弦纹、云雷纹、米格纹,部分陶片有“邯亭”戳记。常见的有陶筒瓦、板瓦、瓦当、空心砖、排水槽、水管、豆、盆、罐和铁锛、货币、铜镞、石夯锤等。货币上铭文有“甘丹”、“明”、“白人”、“安阳”。

1961年建立赵王城文物保管所,负责赵邯郸故城的保护工作。

参考文章

赵邯郸故城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习梦清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赵邯郸故城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习梦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5807.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