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闻捷(1923~1971)

[拼音]:Wenjie

现代诗人。原名赵文节,曾用名巫之禄。江苏丹徒人。1923年6月生。少年时代曾在煤厂当学徒。1938年初到武汉参加抗日救亡演剧活动。1940年到延安,先后在陕北文工团、陕北公学工作、学 ,并写作反映陕甘宁边区军民斗争生活的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时期,作为记者参加解放西北的战斗,并随军到了新疆,任新华社西北总分社采访部主任。1952年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稍后,专门从事诗歌创作。

闻捷在解放前就开始文学创作,但以主要精力写诗并引起广泛注意,则是在我国建立以后。1952年起,闻捷在新疆工作期间,就开始进行诗的写作。1955年在《人民文学》上陆续发表了《吐鲁番情歌》、《博斯腾湖滨》、《水兵的心》、《果子沟山谣》、《撒在十字路口的 》等组诗和叙事诗《哈萨克牧民夜送“千里驹”》。这些作品,除一部分写东南沿海水兵生活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外,大部分表现新疆兄弟民族新的生活。后来,它们与作者其他表现新疆风貌的诗作一起结集为《天山牧歌》(1955)。

《天山牧歌》的抒情诗大都有简单的“情节”,作者把生活事件和画面提炼得单纯、和谐,并用优美的笔调描绘了聚居在天山脚下、和硕草原、吐鲁番盆地和博斯腾湖畔的哈萨克、维 、蒙古等民族的生活情景,抒发对于新生活的浓烈情思。这些抒情诗,深入到兄弟民族青年男女的内心世界,揭示他们因生活剧变而在思想感情中萌发的新的因素:对祖国的忠诚,创造新生活的热望,以及纯真的爱情。在《天山牧歌》中,爱情诗占有很大份量。建国初期的诗歌创作中,把爱情表现得如此真挚、强烈的,并不多见。这些爱情诗的受到注意,还因为它们揭示了爱情与劳动,与创造新生活的紧密联系。它们歌唱的是解放了的劳动人民的爱情,以劳动为较高选择标准的爱情。《苹果树下》、《夜莺飞去了》、《葡萄成熟了》、《舞会结束以后》、《赛马》等,都体现了这一特色。

1958年前后,闻捷生活在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参加当地群众改山治水的劳动。他与诗人 一起,运用“报头诗”等多种形式,配合当时的生产运动和中心工作。这个时期的诗,取材比较开阔,也写出一些表现劳动者新的精神面貌的好作品。但是,由于对现实的感受不够深入,艺术上精心酝酿和锤炼也嫌不足,不少诗作停留在对生活现象表面化的记述上。

从1959年起,闻捷开始发表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按计划,长诗共三部。第一部《动荡的年代》和第二部《叛乱的草原》分别出版于1959年和1962年。第三部因十年动乱的冲击而未能完成。长诗以解放初期粉碎新疆东部巴里坤草原的叛乱为题材。写人民解放军贯彻我国 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团结受蒙蔽群众,军事进剿结合政治争取,孤立了哈萨克民族中的反动派,取得了平叛的胜利。长诗力图从较广阔的历史背景来表现这场复杂斗争,几条情节线索的并行与交错,社会各个阶层的众多人物的刻画,使长诗具有宏伟的史诗的性质。一些主要人物都各有特色。在第一部中,性格鲜明并具有一定深度的是青年牧民巴哈尔形象。长诗刻画了这一人物的性格的复杂性,并表现他之后走向觉悟的过程。另外,巴里坤草原的风光,哈萨克民族的生活 俗,在长诗中有出色的描绘。由于这部长诗涉及的事件繁复,描写的人物众多,因而有些章节偏于情节叙述。

闻捷尚有诗集《东风催动黄河浪》(1958)、《祖国,光辉的十月》(1958)、《河西走廊行》(1959)、自选集《生活的赞歌》(1959),以及逝世后由友人编辑出版的《闻捷诗选》(1978)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菀青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闻捷(1923~1971)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菀青;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5726.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