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实证主义

[拼音]:shizhengzhuyi

[外文]:positivism

西方一种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的哲学派别。19世纪30~40年代产生于法国和英国。创始人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A.孔德,主要代表还有英国的J.S.密尔和H.斯宾塞。孔德的 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从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标志着实证主义的形成。

“实证主义”一词是19世纪初法国空想主义者H.圣西门最初使用的,孔德用它称呼自己的思想体系。按照孔德的观点,实证主义从广义上说是由哲学和政治体系构成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一个广泛的体系的目的;狭义地说,实证主义即是孔德所创立的实证哲学。后来,在它的演变中出现了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于是,早期的实证主义被称为老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又称新实证主义。实证主义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特征:

(1)以现象论的观点为出发点。它主张,现象即实在,是有用的、确定的、精确的、有机的和相对的,与现象的这些属性相对应,“实证”一词也具有同样的意义,一切知识都是对这些现象的共存和相续的描述。实证主义者认为,只有现象或事实是“实证的东西”,把现象当作一切认识的根源,要求科学知识是“实证的”。他们不承认现象之外有什么东西存在,把认识限制在现象范围之内。实证主义者接受了I.康德的不可知论观点,认为科学认识只能达到可感觉的现象。

(2)对经验作现象主义的解释,主张从经验或直接所予出发,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孔德的许多观点在经验论者D.休谟的著作中已经有了,密尔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观点更是与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直接相连。不过,他们并不象休谟那样宣扬怀疑论。他们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强调经验上的证实对于科学理论的重要性。因此,实证主义又是一种证实主义。

(3)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同时也带有一定程度的科学至上和科学万能的倾向。早期实证主义者不仅受力学和进化论观点影响,而且为科学和科学方法的有效性所启发。他们认为,仅仅具有确实根据的知识才是科学的;科学即实证知识,它是人类认识发展的较高阶段;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社会状况都要靠实证的科学方法;科学和科学方法使哲学也成为实证的。实证主义指出,哲学的任务在于概括描述现象的科学知识,哲学就是科学的纲要,科学的本性成了哲学的首要课题,凡是不符合科学的都要拒绝。实证主义主张,科学理论以还原论为基础,科学的统一是自然主义的。它承认科学进步及其必然性,并作了历史主义的解释。

实证主义把先前的各种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都当作“形而上学”来反对,其实质在于否定哲学本身。实证哲学之所以冠上“实证”一词,在于表明其已经不再属于原来意义上的哲学,而将哲学溶解在科学之中。

实证主义的产生,开启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中出现的许多流派,是从它演化而来的。20世纪30年代以后,实证主义观点不断受到英国分析哲学家L.维特根斯坦、科学哲学家K.R.波普尔和科学哲学中的历史学派的抨击,宣称实证主义“死了”。也有人认为实证主义在哲学中死了,但在科学中仍活着。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泽雨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实证主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泽雨;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5598.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