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Aiqin meishu
[外文]:Aegean art
公元前28~前12世纪地中海东部爱琴海区域的美术。它的主要中心在爱琴海南部的克里特岛和希腊本土的迈锡尼一带,因此又称“克里特-迈锡尼美术”。这一地区的文化遗物埋藏地下2000多年,19世纪70年代,由于德国考古学者H.施利曼在希腊和小亚细亚、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者埃文斯在克里特岛的发掘,这些宝藏才重新公诸于世。爱琴美术与埃及和西亚文化有一定的联系,而对后来的希腊古典艺术则有更直接的影响。从广义来说,它也可作为希腊美术的一部分。
克里特美术克里特是一个狭长多山的岛屿。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这里居住生息。岛上阳光明媚,土地肥沃,它的地理位置又有利于航海通商的发展。约公元前30世纪,克里特的船舶就在爱琴海诸岛间航行,继而扩大到周围地区,并远至地中海南岸的埃及和东岸一带。传说中的国王米诺斯是创建克里特古王国的君主,因此克里特文化又以他的名字而称为米诺斯文化。
在早期的克里特,曾出现一批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如克诺索斯、费斯托斯、马利亚等,都曾繁盛一时。但在公元前20世纪以后的数百年中,这些城市曾遭到地震或外族入侵的严重破坏,大都已荡然无存。经发掘存世的最重要的遗迹是克诺索斯王宫,约建于公元前22~前15世纪间,曾多次被毁又重建改建。这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建筑群,它没有坚固的围墙和城堡,外观也不像埃及等地的宫殿那样高大宏伟,它的特色在于内部结构的奇特多变。整个建筑的中心是一个长方形的庭院,四周是各种不同大小的殿堂、房间、过厅、仓屋等,其间又有数不清的曲折的走廊、楼梯、院落相连接。房子和廊道用一些涂了颜色的木柱支撑,墙壁上画有各种人物、动物和花木的壁画,光线通过许多窄小的窗户和洞孔照射进来,使人置身其间有一种扑朔迷离的神秘感,人们认为这里就是希腊神话中所说克里特的米诺图(人身牛首怪物)迷宫。从克诺索斯王宫的颇为特别的结构看来,除了一部分是国王及其家族的居室之外,还有似乎可以用作举行宗教仪式或节日活动的场所,紧靠宫殿的地方是成片低矮的民房。当时的统治者与民众之间也许多少还保留着古老的亲近关系,而不像其他地方那样必须用森严的壁垒隔离起来。除了克诺索斯王宫之外,费斯托斯等地也发掘出一些遗迹,但其规模和完整性都非克诺索斯王宫可比。
克里特绘画今天所能看到的主要是克诺索斯王宫和其他一些遗址上残留的壁画片断。这些壁画的内容有的是人物的活动,特别是盛装女人的生活;有的是鸟兽花木等自然景物。如被称为《巴黎女郎》的克诺索斯王宫壁画残片,描绘一个侧面的年轻女子,白皙的皮肤,大眼睛,高鼻梁,长而卷曲的头发披在肩后,有一种高贵骄矜的仪态。人们惊叹其艳丽堪与时髦的巴黎女人相媲美,因此给了她巴黎女郎的谑称,这件作品就以这个并不确切的名称流传于世。另一壁画残片《蓝衣贵妇》,画有3个侧面的年轻女人,其中两个抬起手臂似乎在起舞或作某种特定的姿态。她们的头部和衣服上都有很多精巧的装饰,人物的形象虽较雷同,但都有健壮的体形和颇有生气的表情。壁画是以线条为主的装饰风手法绘成,技巧相当简练。此外,如描绘戏牛艺人以及跳跃的鱼和海豚等的壁画,也都反映了当时的绘画风貌(见彩图)。
克里特雕塑现存的有一些陶制小型塑像,最典型的是一种抓蛇女神像(约前16世纪),高约20~30厘米,作正面对称式,两臂前伸或举起,手上都抓着伸首吐舌的小蛇;雕像形体比例正确,有明显的女性曲线,面部表情则较为僵硬,可能是当时某种宗教偶像或巫师之类的形象。另外克诺索斯王宫还出土几件母子牛羊的瓷塑,母牛羊健壮而有动势,牛犊和羊羔顽皮地凑在母腹下吸乳,手法相当熟练,是精美的动物雕塑作品。
在工艺品方面,克里特人也表现了出色的才能。早期的陶器多用几何图案装饰,如在费斯托斯出土的一个陶壶(约前18世纪),壶身为长圆形,上面有小嘴和提手,壶为黑色底,上画有白色和彩色的螺旋形、尖叶形图案,布局灵活,粗犷有力,代表一种大胆和富有想像力的风格。较后期的陶器则采用更为写实的手法,多以动物或花草做装饰。如古尔尼亚出土的章鱼瓶(约公元前16世纪),瓶身略呈扁圆形,浅色底上满满地画了一条张开肉爪的大章鱼,空隙处还有一些水草珊瑚之类的东西,造型夸张而生动。还有一种是采用浮雕装饰的石质瓶罐,如哈伊亚·特里亚达出土的丰收罐(约公元前16世纪),上面刻着一群收获的农夫,肩扛工具和收获物,排着队,唱着歌踏上归途,反映了当时劳动者的集群生活。在克里特还发现了不少精美的金属纹章、首饰等小型工艺品,显示了当时金银手工艺制作已有相当高的技艺。(见彩图)
基克拉泽斯美术基克拉泽斯是克里特以北爱琴海中一群岛屿的泛称,它们位于克里特和希腊本土之间。基克拉泽斯人于公元前30~前11世纪间居住在这些海岛上,他们的文化无疑与克里特和迈锡尼有一定的联系,但现今留下的遗迹甚少,主要是一些石制的墓穴和陪葬品,其中以石雕人像具有特色。这种雕像大小从十几厘米到1米左右不等,属于早期(公元前25世纪以前)的肢体短粗,仅粗具人形,原始意味较浓;晚期的则形体趋于修长,加工亦较细致。如阿莫尔戈斯岛出土的一个女像,身材比例匀称,是少女式体型,瘦削的双臂交叉于胸前,手臂和腿用几条直线刻成,头部是简单的圆筒形,仅有一个高耸的鼻子,当时可能曾画有眼、嘴等。整个雕像虽较简率,还是颇有端雅秀丽之风。还有一种坐着弹琴的男人雕像,在结构和造型上富有几何趣味,与现代雕塑颇有共通之处。从以上这些石雕的造型手法上,可以略见基克拉泽斯人所特有的审美 和风尚。(见彩图)
迈锡尼美术迈锡尼是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东侧的一个古城,附近还有梯林斯等城市。这里的居民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亚该亚人,从公元前20世纪前后定居于此。公元前16~前13世纪为迈锡尼文化的繁荣时期,此时原始氏族制度已解体,形成以军事领袖、大祭司等为首的奴隶制国家。迈锡尼文化与克里特有明显的相承关系,并对后来希腊艺术的兴盛有先导的作用。
迈锡尼最重要的文化遗迹是狮门,这个巨石筑成的门洞约建于前15~前13世纪期间,可能是当时进入城堡的隘口,整个门面和周围的墙都是用粗略加工的石块堆砌而成,门楣上面是一个巨大的三角形石龛,中间刻有一根带柱头的立柱,柱的两边是一对昂首咆哮的石狮,狮子的形体虽没有雕刻得很细致,但具有粗豪雄健的气势,反映了迈锡尼人刚毅强悍的秉性,同时也说明当时建造坚固的城堡防御来犯者的需要。
迈锡尼的宫殿建筑都已毁坏,现存较完整的是一些墓室。如被称为阿特卢斯宝库的就是最著名的一个。这个陵墓开凿在一个山坡下面,包括一条通道和一间高13米、直径19.5米的圆形墓室,它是由加工整齐的方石块精心砌造而成,结构坚固而有神秘感,发掘者误认为是传说中的迈锡尼王阿特卢斯建造用来贮藏财宝的密室,故称为阿特卢斯宝库。这个陵墓约建于公元前14世纪,由于早已被盗过,未留下更多的陪葬物。在另一些坟墓中,曾挖掘出许多珍贵的陪葬品,如金银做的面具、酒杯、武器、珠宝等。有一柄青铜短剑,上面用金银镶嵌着猎人追捕狮子和狮子扑虎的图案,在狭长的空间中把这些人和动物描绘得非常生动而富有变化,制作也相当精巧。另一件更为著名的器物是在瓦菲奥村出土的一对金杯,约前15世纪铸成,杯高8.5厘米,直径约11厘米。其中一只杯上刻有几个猎人捕捉野牛,一头野牛已被网兜住,另外两头正向相反的方向奔逃,旁边一个猎人被牛撞倒在地。另一只杯上刻的是 4头憩息中的牛,中间有一牧人,气氛平和悠闲。两只杯上的牛刻画得简练准确,强劲有力;整个布局和谐而富有节奏感,堪称为爱琴美术中的稀世珍品。
从残留在建筑遗址上的壁画片断,可以略见迈锡尼绘画的面貌。如梯林斯的宫殿遗址中有一些优美的壁画残片,其中一幅描绘3只猎犬追捕1只受伤奔逃的野猪,飞速的动物描绘得极为逼真。壁画中还有出行的车骑、理装的女人、杂技艺人等反映当时生活的画面。
除狮门以外,迈锡尼的雕塑遗留很少。20世纪30年代曾发现一些小型的 雕像,约作于前15世纪,高不足10厘米,其中有刻着两个蹲跪着的女人和一个小孩,似为互相偎抱的三代人,体形圆润 。这种雕像表现的主题还不能确知,可能同当时所信奉的某种宗教或神话传说有关。它所具有的亲切和谐的生活气息,与克里特抓蛇女神的凛然可怖大不相同,也可看作是后来的希腊艺术的某种预示。
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在前14~前12世纪都由于北方民族的入侵而先后衰亡,爱琴美术作为欧洲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随之式微。
参考书目
Pierre Demargne,Aegeɑn Art,the Origin of Greek Art,Thames and Hudson, London, 1964.
Reynold Higgins,Minoɑn ɑnd Mycenɑen Art,Thames and Hudson, London,1967.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欣媛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爱琴美术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欣媛;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5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