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inggelan he sugelan minyao
民谣是人民创造的故事诗或抒情叙事诗。一首分成几个诗节,每个诗节分成四行,第一行和第三行是四音步抑扬格诗行,第二行和第四行是三音步抑扬格诗行,韵律安排是abcb。有些诗节的第二行和第四行里出现叠句,有许多诗节也运用递增重复。叠句即同一诗行的重复。递增重复即重复诗行中某一短语或整个诗节,但每次重复都增加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得到发展。
关于民谣的起源,有各种理论,大致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民谣是集体创作;另一派认为是个人创作。较新的研究结果倾向于个人创作的说法。但是民谣是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历代相传,个人的创作经过长期、广泛的传播,必然有许多变更和修改,也可能面目全非。因此,可以说民谣是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相结合的产物。民谣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它有押韵的特点,而欧洲文学中开始出现押韵是在11世纪。因此,民谣的起源大约在12世纪,或许更晚。英国最早的民谣来自15世纪,15世纪的后半叶可能是英国民谣创作的黄金时代,产生民谣最肥沃的土壤似乎是英格兰和苏格兰交界的地区。除上述的叠句和递增重复外,民谣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民谣所叙述的故事非常生动,富于戏剧性;(2)民谣所叙述的故事,只是一种梗概,用最必需的事件把故事的情节串连起来; (3)民谣一般集中叙述情节的中心事件或高峰,用极端精练的语言来描述这一事件,通常通过独白或对话;(4)民谣用叠句和重复故意暂时中断叙述,使情节的发展显得更紧迫,更必然;(5)民谣常用一些传统的、固定的修饰词,例如golden(金黄的),silver(银白的),milk-white(乳白的)等,其他修饰词用得很少;(6)民谣里常出现数字,3,7,9这几个数字用得特别多;这些数字加上叠句和重复,产生一种符咒的效果;(7)民谣的作者叙述故事时采取客观态度,对故事里的人物和事件不加评论;(8)民谣的结构比较简单,但具有高度浓缩的内容,耐人回味。
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大多数民谣是15世纪后期和以后的作品,至18世纪才有文人学士加以搜集、出版。托马斯·珀西主教于1765年出版他所搜集的民谣,书名是《英诗辑古》,共有 300余首。这些民谣传到德国,引起德国学者如赫尔德、格林兄弟和毕尔格等人的重视。他们对民谣的热情极高,不但努力搜集,而且亲自创作。毕尔格创作的神奇民谣《莱诺勒》(1773)尤其出名。德国学者又影响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瓦尔特·司各特搜集并且仿作古民谣,他还把毕尔格的《莱诺勒》译成英文。美国学者弗兰西斯·查尔德于1882年出版《英格兰和苏格兰民谣》一书,可以说集英国民谣之大成,大约有一千余首。
民谣中的故事最常见的题材是海上冒险、家庭 和不幸的爱情,多数是一个悲剧性的事件,如谋杀或意外的死亡,往往包含神奇的因素。而这些故事大多来自欧洲民间传说。属于悲剧类型的英国民谣有《兰德尔爵爷》、《爱德华》、《巴巴拉·阿仑》、《厄席尔井的女人》、《三只乌鸦》、《帕垂克·斯本斯爵士》等。叙述谋杀事件的民谣,例如《爱德华》,爱德华在母亲的唆使下杀死了父亲,受到良心的谴责,因而诅咒他母亲入地狱。叙述爱情悲剧的民谣,例如《巴巴拉·阿仑》,约翰·格雷穆爵士和农村姑娘巴巴拉相爱,不幸病故,巴巴拉痛不欲生。《帕垂克·斯本斯爵士》叙述海上暴风雨中沉船的故事。苏格兰英雄帕垂克·斯本斯精于航海,苏格兰国王听信谗言,命令他在暴风雨的季节出海航行。帕垂克·斯本斯爵士深知这时出海危险,但他不能违抗国王的命令。他和伙伴们出海后,遇上了可怕的暴风雨,悲剧终于发生。民谣也叙述神怪的故事,例如《厄席尔井的女人》。这个富家女人打发她的三个儿子出海经商,一周后全都在海上遇难,而母亲仍日思暮想,盼望儿子归来。到了圣马丁节(11月11日)那天晚上,夜又黑又长,三个儿子头上戴着白桦树的枝叶,回到了家里。老女人以为儿子们活着归来,非常高兴。她让女仆把火生旺,举行宴会,准备卧室。但当黎明前鸡啼时,三个儿子匆忙和母亲告别,回到阴间去了。
此外,还有许多民谣叙述绿林好汉罗宾汉和伙伴们的故事。例如,《罗宾汉和三名随从》叙述罗宾汉化装成一个行脚僧,劫了法场,救了他的三名随从,并把诺丁汉的地方官处死。民谣中把罗宾汉说成是一个仗义疏财、劫富济贫的英雄,深受人民的爱戴。还有一些内容幽默的民谣,类似中世纪的法国滑稽故事,可以《农夫的恶毒妇》和《起来把门闩上》为代表。英国最有名的古民谣是《查维狩猎》。这是一首史诗民谣,它的故事有历史事实的根据。1388年,苏格兰军队在道格拉斯伯爵率领下,围攻英格兰纽卡斯尔城三日,和英国的英雄波西交战,结果道格拉斯阵亡,波西也被对方俘虏。《查维狩猎》民谣却把波西写成故意侵入苏格兰境内狩猎,向道格拉斯挑衅,道格拉斯不愿让无辜的战士们牺牲,要求和波西单独交锋。波西杀死道格拉斯,但又向他的遗体默哀致敬。这首民谣写得非常真诚、动人。1581年,菲利普·锡德尼写道:“每当我听人歌唱关于波西和道格拉斯的古老歌曲时,我的心灵就激动得比我听见战场上的军号声时还要厉害。”18世纪英国散文作家艾迪生称赞这首民谣具有荷马史诗的雄伟风格。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古老民谣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影响很深。例如,柯尔律治的杰作《古舟子咏》(1798)和《克里斯特贝尔》(1816)就有意识地模仿古民谣的诗体和风格。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和韵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英格兰和苏格兰民谣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和韵;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5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