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舟桥器材

[拼音]:zhouqiao qicai

[外文]:pontoon bridge equipment

用以架设浮桥和结合漕渡门桥的成套制式渡河器材。这种器材陆上机动性能好,架设和撤收快,使用时受江河水深影响较小,门桥与浮桥相互变换方便。用舟桥器材架设的浮桥,较大适应流速通常为2.5~3.5米/秒,载重量一般在80吨(指履带式荷载──下同)以下,有的可达100吨;用以结合的漕渡门桥,载重量通常在80吨以下,有的可达150吨。

舟桥器材一般都能架设多种吨位的浮桥,结合多种吨位的漕渡门桥。但通常按其主要性能和用途及常用的浮桥吨位,将舟桥器材区分为轻型的(载重量25吨以下)、重型的(载重量40~80吨)和特种的。按桥脚舟的配置形式,分为桥脚舟分置式的和带式的。按其是否兼有水陆自行能力,分为自行的和非自行的。

桥脚舟分置式舟桥器材,由桥脚舟、上部结构、栈桥和码头、运载车辆、舟桥汽艇(或操舟机)、辅助器材等组成。架成浮桥后,桥脚舟之间有一定间隔。这种舟桥器材使用时,载重量变换比较灵活。带式舟桥器材的特点是舟和上部结构结合为一体。架设浮桥时,桥脚舟紧密排列成形似带状的浮体(见图)。结合成漕渡门桥时,通常自带跳板,不需构筑码头。这种器材与桥脚舟分置式的舟桥器材相比,零部件少,作业简便,架设和撤收快,所需作业人员和运载车辆少。自行舟桥器材的特点是将舟、上部结构、水上推进装置和陆上运载工具结合为一体,水陆均能自行,机动性能好,作业机械化程度高,架设和撤收快,所需的作业人员和运载车辆少。但结构复杂,造价较高,维修较困难。

军用舟桥器材历史悠久,据我国古代兵书《六韬·虎韬》中记载,在周代时,军队就备有“渡大水”用的“飞江”、“天潢”和“越沟堑”用的“飞桥”等器材。宋开宝七年(974),宋军渡长江攻灭南唐之战中,太祖采纳樊若水的建议,下令制造了由黄黑龙舟及竹等组成的舟桥器材,在长江采石矶段仅用三天时间就架成跨江浮桥,而且浮桥实际长度与事先丈量的河宽“不差尺寸”,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比较完善的军用舟桥器材。在欧洲,公元前 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远征印度时,曾用随军携带的气囊和可分解的木舟架设浮桥。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期间,荷兰和法国的军队都随军携带有舟桥器材,其舟是用木材做骨架,外面包上铁皮或铜皮制成的。1843年,奥地利军队装备了便于运输和能变换载重量的、用木质分节式平底开口舟做浮游桥脚的舟桥器材,1860年又将舟改成钢质的。这是现代军用舟桥器材的雏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舟桥器材的主要受力构件已多用钢材或铝合金制造。如日军的 100式舟桥器材,美军的1926年式铝质舟舟桥器材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美军装备了橡皮舟舟桥器材(M2、M3、M4、M4T6),苏军装备了闭口舟舟桥纵列(ТΜП、ТПП和ЛПП)。20世纪50年代,法国研制成功季洛瓦自行舟桥器材,苏联研制成功带式舟桥纵列 (ПΜП)。此后,波兰、联邦德国、美国、我国先后研制成功带式舟桥器材,联邦德国、美国还研制成功自行舟桥器材。器材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80年代中期以后,舟桥器材将进一步向着提高作业速度、增强抗损能力、提高通用性和经济性的方向发展。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尹岚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舟桥器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尹岚;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5072.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