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ongzu
[外文]:Dong nationality
我国的少数民族。(见彩图)自称为“甘”(kam'),宋时音译为“仡伶”,明以后称为“峒人”、“峒僚”、“峒蛮”、“峒苗”,或误称为“苗”。我国成立后统称为侗族。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 榕江、 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 靖县、 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 融水等县。人口为1425100人(1982)。使用侗语,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部两个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
侗族源于古“百越”(见越)族系,由秦汉时期西瓯中的一支发展而来。
社会经济侗族的社会发展,有的认为唐代以前仍处在原始社会发展阶段,于唐代由原始社会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有的认为经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从唐至清,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建立羁縻州、土司制度,社会处在早期封建社会。清初实施“改土归流”,清朝对侗族人民进行直接统治,土地日益集中,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但是,侗族社会内部某些氏族组织残余,例如以地域为纽带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合款”(见款),仍普遍存在。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 用 惯法维护社会秩序。“合款” 分大小。“小款” 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 由若干“小款”联合。“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较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
侗族社会小的单位是父系小家庭,男耕女织,婚姻自主,少有包办。同一房族或不同辈份及姨表不婚,但不避同姓。有姑表舅婚 俗,今已松弛。结婚时,新娘手持雨伞步行至男家。通常以 3~5 个女人和小孩迎送,也有的合族姑娘伴嫁,男家合族青年与之唱歌作乐,并送新娘同返娘家。有“不落夫家”或称“坐家” 俗。
侗族从事农业,兼营林木。农业以生产粳稻为主,糯稻次之,善于用稻田养鱼。 林业以产杉木、 油茶著称。女人喜种棉花、制做蓝靛,擅长纺织。
文化艺术侗族文学艺术丰富多采,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诗歌取韵自由,有腰韵、叠韵、脚韵,句子长短不一,且善于比喻。情歌优美,真挚热情;叙事歌委婉曲折,含义深长,可连唱数夜;歌词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 惯法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以《珠郎娘媄》、 《莽岁》、《三郎五妹》等流传最广。音乐曲调既多又美。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大歌”声音宏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琵琶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侗语称ki212,俗称牛罢腿)伴奏而得名,曲调欢快流畅,为侗族所特有。侗戏是由原有的叙事说唱发展起来的,始于19世纪初,相传是黎平侗族吴文彩(约1798~1845)所创。台步简单,动作纯朴,曲调唱腔多样。演唱时,用胡琴、“格以琴”伴奏,击锣钹鼓闹场,着侗装,不画脸谱,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哆耶”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或男或女,彼此手牵手,围成圆圈,边走边唱。芦笙舞则齐奏芦笙,边走边舞。乐器除上述者外,还有侗笛、唢呐等。手工业及工艺品有挑花、刺绣、藤编、竹编。银饰有颈圈、项链、 手镯、 耳环、戒指、银簪、银花。纺织品有侗锦、侗帕、侗布。先用靛染,后涂蛋白的“蛋布”,颜色鲜亮,为侗族固有衣料。
侗族擅长石木建筑,鼓楼、桥梁是其建筑艺术的结晶。鼓楼为木质结构,以榫头穿合,不用铁钉。有三、五层以至十五层,呈4面或6面8面倒水,高4~5丈,飞阁重檐,形如宝塔,巍峨壮观,是族姓或村寨标志,也是公众 的议事场所。(见彩图)风雨桥是石墩木桥,长廊桥道,桥亭重瓴联阁,雄伟壮丽,以三江县的程阳桥最负盛名(见彩图),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
风俗 惯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 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 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生活自给自足,主食大米,好饮米酒,嗜酸辣味,有“侗不离酸”之说。自行加工的“鱼”、“肉”,贮藏十数年不坏。油茶是特有的待客小食,颇具民族特色。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 自织、 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有的头留顶发。女人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束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节日因地而异,多数地区过春节,也有的地区在10月或11月择日“过侗年”,或由各族姓自定。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让牛休息,供以鲜草及糯米饭等食品。吃新节多在 7月,日期不一,届时以新米和鱼祭祖,预祝丰收。
“月也”(we31ye435),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交际和谈情说爱的通称。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 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 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炮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老人去世,男须剃发,无论男女均须汲水沐尸,而后装束打扮,含口银,忌铜铁附身。丧期孝子忌荤吃素,但可吃鱼虾。 行土葬。 个别地区有“停棺待葬” 俗,即在同一村寨内,同一行辈的人们中,先死者不立即埋葬,而将其遗体放入棺材中,置之村头岩洞中或树杈上,待同一行辈的人全部死后,方同时入葬。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见原始宗教),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以女姓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
反抗斗争侗族人民富有革命斗争传统,多次掀起反抗反动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 。明洪武十一年(1378),侗族农民领袖吴勉在古州五开洞(今贵州黎平县)领导侗族农民起义,反抗明王朝掠夺土地,安屯设堡,称“刬平王”,附近苗、侗等族人民纷纷加入,“号二十万众”,席卷湘黔桂边境,声势震撼全国。洪武三十年(1397),贵州锦屏县的林宽又领导侗族农民揭竿而起,打死千户、镇抚。清咸丰五年(1855),在太平天国革命影响下,侗族农民领袖姜映芳领导侗族农民在贵州天柱县执营关帝庙举行武装起义,提出“打富济贫”和“打倒大户分田地”的口号,转战于天柱、三穗、剑河等地,后与张秀眉领导的苗族起义军合作,起义队伍发展到万余人。同治元年(1862)九月,姜映芳牺牲后,侗族农民领袖陈大陆继领起义兵, 坚持斗争长达6年之久。接着,贵州从江县侗族梁维干又领导侗族、苗族起义军,活动于黎、 榕、 从、通、靖一带,给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时,天柱县侗族王天培(1888~1927)参加武昌起义,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拥护国父,遇害于杭州。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天柱县侗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龙大道(1901~1931)在上海加入我国 党,曾任上海市总工会秘书长,在 的领导下,组织工人武装起义。1930年,红七、八军由广西左右江转移江西,经过榕江、从江、三江等县。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途经侗族地区,并于黎平城召开政治局会议,播下了革命种子,侗族人民也在各方面援助红军。建国前夕,龙胜侗族在我国 党的领导下,与当地各民族共同组织游击队,捣毁伪乡 ,于平等寨成立了人民 ,为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建国后的新变化1949年冬,侗族人民获得解放。1951年8月19日,广西龙胜县侗族人民和壮、瑶、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龙胜各族自治县。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1956年7月23日建立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1984年11月7日建立了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这些自治地方先后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完成了 改革。1954年,三江侗族自治县采用 协商改革的方式,进行了 。接着,这些自治地方又分别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主义改造,进行主义建设,使侗族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地区纷纷采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地方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已建立机械、化肥、水泥、造纸等中小型企业。三江侗族自治县大部分村寨用上了电。水电事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建国前,黔东南仅有不到 500公里的公路;现在,湘黔铁路横贯黔东南,并且县县有了公路,乡乡通了汽车。建国前,每县仅有中学1所,小学最多不过3所;现在,中学已普及到区,小学已普及到村,已有大批青年进入中等学校以至大学深造。各级学校已培养造就出大批侗族出身的国家干部、教员、技术员、工程师、专家和学者。文学艺术经过了发掘和整理,侗戏已搬上舞台,《珠郎娘媄》(秦娘美)剧目,为许多剧种所移植,并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多声部合唱的侗族“大歌”,为国内音乐家所重视。过去,侗族人民生病求巫信鬼,而今已延医治疗。天花、疟疾、霍乱、痢疾等恶性传染病已基本消失。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不少人家有了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
参考文章
玉屏侗族自治县(YupingDongzuZizhixian)我国地理
新晃侗族自治县(Xinhuang Dongzu Zizhixian)的由来我国地理
通道侗族自治县(Tongdao Dongzu Zizhixian)的由来我国地理
芷江侗族族自治县(Zhijiang Dongzu Zizhixian)的由来我国地理
三江侗族自治县(Sanjiang Dongzu Zizhixian)的由来我国地理
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玉屏侗族自治县(Yuping Dongzu Zizhixian)的由来我国地理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Jingzhou MiaozuDongzu Zizhixian)的由来我国地理
贵州省铜仁玉屏侗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湖南省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熹玥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侗族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熹玥;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4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