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andai diling
西汉和东汉的皇帝陵墓。分别分布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和河南省洛阳市附近。其年代约自公元前 2世纪至公元2世纪。1970年以后,曾对西汉帝陵的方位和陵园形制作过调查验证,还发掘过西汉帝陵附近的陪葬墓。汉代帝陵的形制为我国古代皇帝的陵墓制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帝陵制度有很大的影响。
西汉帝陵分布西汉11个皇帝的陵园,文帝的霸陵在今西安市东郊凤凰嘴,宣帝的杜陵在今西安市三兆镇之南,其他9陵都在今西安市北面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渭北9陵可以分为3个区域:第1区以高祖长陵为中心,西为惠帝安陵,东为景帝阳陵;第2区是武帝的茂陵和昭帝的平陵,茂陵居9陵之最西,平陵在其东;第3区在渭北9陵的中部,以元帝渭陵为中心,西为成帝延陵,东为喜帝义陵,西北为平帝康陵。
形制从形式上可分两类:一类是霸陵以山为陵的形式,墓葬开凿于山崖中,不另起坟丘,应属崖墓。其他10陵则属另一类,都筑有高大的覆斗形夯土坟丘,一般底部约150~170米见方,高约20~30余米,以茂陵坟丘较大。
汉代帝后合葬同茔而不同陵,后陵皆在帝陵之东,坟丘亦较帝陵为小。惟吕后坟丘大小几乎与高祖长陵坟丘相等。从阳陵开始,在帝后坟丘的四周筑平面方形的夯土垣墙,每面垣墙的中央各辟一门,门外立双阙。这种围坟丘一周的方形陵园,是西汉帝后陵园的通制。陵园之旁建寝殿和庙。寝殿距陵园稍近,殿内陈设皇帝生前起居用具和衣冠,按时供奉。近年在有些陵园之旁发现大面积的建筑遗址,可能就是寝殿遗迹。各陵有庙,内藏皇帝的木主,大都距陵园较远,与寝殿不在一处,并各有名号,如高祖长陵的庙称“原庙”,武帝茂陵的庙称“龙渊”,宣帝杜陵的庙称“乐游”。
陪葬墓西汉诸陵的陪葬墓都在帝陵之东,是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历年入葬,形成了很大的陪葬墓地。长陵陪葬墓在陵园东门外道北,规模较大。现今地面上仍有60余个坟丘,纵横整齐排列。1970年发掘了在杨家湾的2座(见杨家湾汉墓),有人认为可能是周勃、周亚夫父子的墓葬。茂陵陪葬墓中有著名的卫青、霍去病墓。其他如安陵、阳陵、平陵、杜陵、渭陵的陪葬墓,也都很有次序的排列在帝陵之东。
陵邑从长陵开始置陵邑。汉朝建都长安以后,便将齐、楚诸国的大姓和有功之臣都迁到长陵邑来。自此而后,往往把 豪富之家迁到各陵邑中去,将有实力的豪族控制在长安,以便巩固汉朝的统治。因此,在各陵置邑移民是西汉初期的一项很重要的巩固 的措施。长陵邑在长陵之北,长陵陵园的北墙就是长陵邑的南墙,长1245米,西墙长2200米,北墙残长200米,没有发现东墙。保存较好的南墙和西墙,宽约7~8米,夯筑坚固,有几段尚存 6米多高。安陵、 霸陵、阳陵、 茂陵、平陵、杜陵皆曾置陵邑。安陵邑在安陵之北,墙垣尚存。汉元帝永光四年(前40),下诏罢置陵邑,因为强迫移民而使百姓破产,引起了社会上的动荡不安,对巩固 已不起作用。所以,从渭陵开始,废置陵邑,终东汉之世,未再恢复。
东汉帝陵分布东汉12座帝陵,除汉献帝禅陵在山阳(今河南焦作)外,其余11陵都在洛阳附近。传光武帝的原陵在洛阳东北的孟津,北临黄河,南接邙山,陵西光武庙中有北宋开宝六年(973)修庙碑,说明自唐以来即认定此处为原陵,现存坟丘已经后代培修。另外10个陵,据《帝王世纪》所载,明帝显节陵在东汉洛阳城东南三十七里;章帝敬陵在东汉洛阳城东南三十九里;和帝慎陵在东汉洛阳城东南四十一里;殇帝康陵附葬慎陵,在东汉洛阳城东南四十八里;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及附葬宪陵的冲帝怀陵,均在东汉洛阳城西北十五里;质帝静陵在东汉洛阳城东三十二里;桓帝宣陵在东汉洛阳城东南三十里;灵帝文陵在东汉洛阳城西北二十里。但是,这些陵的具 置,目前均不能确定。
形制从明帝显节陵开始,不置陵邑,不建庙;陵园四周不筑垣墙,改用“行马”(一种临时性的竹木做的屏篱);寝殿和管理陵园的官府吏舍都建在陵园的东侧;东汉帝陵和西汉帝陵一样,也有很多陪葬墓。陵园内坟丘前建石殿,这种布局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实为唐宋以后的享殿(献殿)和祾恩殿之滥觞。
参考书目
刘庆柱、李毓芳:西汉诸陵调查与研究,《文物资料丛刊》第6辑,1982。
徐苹芳:我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陵园和茔域,《考古》1981年6期。
参考文章
汉代帝陵我国地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英睿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汉代帝陵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英睿;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4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