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社会惰化

[拼音]:shehui duohua

[外文]:social weakening

个体在与他人一起工作时表现得比单独工作更不认真的一种现象。19世纪80年代,法国学者M.林格尔曼首先注意到这种现象。他在研究中让被试者进行拔河比赛,结果发现,如果是个人单独参赛,平均每人出力85公斤;如果是7~14人一组进行比赛,则在大组中平均每人出力61公斤,在小组中平均每人出力65公斤。后来的一些研究也证明了同样现象的存在。社会心理学家B.拉坦内和他的同事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社会作用力理论用来解释何以他人在场,有时有社会促进作用,而有时又引起社会惰化。拉坦内等人认为,在社会促进的情境中,个体是受旁观者或一起工作的人影响的唯一对象,此时他人的社会作用力都指向该个体,随着在场人数的增加,对个体的社会作用力也增加。而在社会惰化的情境中,群体成员共同执行一项由外人指派的任务,外来社会作用力由该群体全体成员共同承担,随着人数增加,每人承担的社会作用力逐渐减少。拉坦内等人进一步认为,在数人执行同一任务时,个体也许相信群体内的其他成员不如自己出力多,从而促使自己不想再出更多的力气;个体还可以觉得在集体活动中,自己即使出力很多,也不一定能被他人觉察到。正是个体的上述认知过程,导致社会惰化现象的出现。此外,人际关系的性质与奖励方式的不同也是影响社会惰化的因素。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乔莉茗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社会惰化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乔莉茗;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4090.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