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汉萨同盟

[拼音]:Hansa Tongmeng

[外文]:Hanseatic League

14世纪至17世纪在德国的北部一些城市(镇)结成的商业及政治同盟。汉萨一词源于古上日耳曼语 Hansa,意为“公所”或者“会馆”。

产生和发展

公元1100年前后,日耳曼人开始“到东方去”的侵略活动,他们首先征服了荷尔斯泰因的斯拉夫部落,打开进入波罗的海南岸的大门,在特拉沃河口建立小渔村吕贝克。该地位置适中,不久便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城市,约在1157年,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赐予该城自治权。

12世纪下半叶,以吕贝克商人为主占领瑞典的哥得兰岛,建立维斯比城。他们从那里扩大商业活动,在俄罗斯的诺夫哥罗德、挪威的卑尔根、佛兰德的布吕赫和英格兰的伦敦建立贸易据点。由于商业上的共同利益,以吕贝克为首的德国北部一些城市组成同盟。这些城市的商人配合条顿骑士团向东扩张,在波罗的海南岸东半部又建立了一系列日耳曼人的殖民城市如里加(1201)、雷瓦尔(1219)、纳尔瓦(1223)和格但斯克(1224,后曾名但泽)等。122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授予吕贝克以帝国城市的地位(见彩图)。这时,北欧,尤其是波罗的海的商业已在同盟控制之下,同盟的商人把俄罗斯的毛皮、木材、沥青和蜂蜜,波兰的谷物,瑞典的铜和铁运到西欧去,把佛兰德和英格兰的毛织物运到挪威、波罗的海沿岸和俄罗斯。他们还向东北欧出口吕讷堡的盐,给德国内地运去斯堪尼亚沿海产的青鱼。

14世纪中叶,汉萨同盟开始形成(1358年文献上首见“日耳曼人的汉萨”一词)。它包括控制波罗的海贸易的吕贝克、格但斯克、罗斯托克、里加和雷瓦尔,控制北海贸易的科隆、多特蒙德、汉堡和埃姆登,控制德国内地贸易的不伦瑞克、吕讷堡、马格德堡和戈斯拉尔等70多个城市,以吕贝克为首。由于海上贸易比陆上贸易更为重要,汉萨同盟有强大的海军以保护海运和贸易垄断。14世纪后半期是同盟的极盛时代,根据约1415年的记载,同盟城市有166个。14~15世纪同盟的商业发展,促进了西欧经济的繁荣,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因素的产生。

同盟的解体

汉萨同盟也有不少弱点,组织松散,紧急需要时虽然能集中其海陆军,但平时多各自为政,虽有70个左右城市参加同盟,但每3年举行一次的同盟会议,却往往仅有30个左右城市出席。当德国诸侯势力强大后,在诸侯国境内的城市常受到诸侯政策的影响,因而同盟无法保持统一的对外政策。同时,外部因素也在削弱同盟,东欧国家的统一和西欧民族国家的出现,使同盟无力与之对抗。1478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占领诺夫哥罗德后,于1494年取消了汉萨商人的特权,英国则于1597年关闭了汉萨人在伦敦的居留地。1500年后,荷兰在波罗的海的势力已超过汉萨同盟。而且在新航路发现后,波罗的海贸易的重要性已大大下降了。1669年,同盟之后一次 ,只有几个城市参加,以后便解体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承泽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汉萨同盟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承泽;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4086.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