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聊城八角鼓

[拼音]:liaocheng bajiaogu

山东曲种。流传于山东聊城地区。清代中叶,北京八角鼓流传到聊城、临清一带,受到当地城乡居民的喜爱,改用当地方言语音演唱,并吸收了〔岭调〕、〔靠山调〕、〔马头调〕等民间小曲,以及河南鼓子曲的一些曲牌,逐渐衍变成具有独特风格和地方色彩的曲艺形式。当时,北京八角鼓流传到济宁、胶州地区,分别称为济宁八角鼓、胶州八角鼓,后来统称为山东八角鼓,而聊城八角鼓是其重要支派,流传最盛。

最早传唱聊城八角鼓的是博平盲艺人褚连登,擅长自弹自唱和巧变丝弦,后来 者渐多,流传日广。早期多是业余爱好者演唱。清代末年盛行以后,职业艺人渐多。除清唱段儿书外,又有褚连登的再传门人吴永侠、展永福开始将八角鼓唱段化妆演出,遂使聊城八角鼓具有了清唱段儿书与化妆彩唱两种演出形式。

聊城八角鼓属于曲牌联套体唱腔结构,开头都用〔鼓子头〕、〔阴阳句〕,中间使用的曲牌视内容情绪而变化,结尾多用〔垛子〕或〔鼓子尾〕。以唱为主,辅以表情动作。早期只用三弦伴奏,演唱者以八角鼓击节。后来伴奏乐器逐渐充实,增加了扬琴、琵琶、二胡等弦乐器和节子板、小钹等打击乐器。化妆演出则有专门乐队。

聊城八角鼓曲目丰富。清唱大段有《送穷神》、《耗子告猫》、《王二姐摔镜架》、《长坂坡》、《灞桥挑袍》等。清唱小段,近于北京的岔曲、腰截,多半是咏事咏物、抒情写景之作,有《黄菊开放》、《秋景萧条》、《尼姑思凡》、《牡丹花开》、《雁燕催舟》等。化妆演出节目也可清唱,多半是反映民间生活的作品,有《何先生教馆》、《娘俩顶嘴》、《老少换》、《王小赶脚》、《断桥》、《王大娘探病》等,长篇书有《莱芜县》。我国成立后,对聊城八角鼓进行了发掘整理。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曾记录著名艺人逯本荣、史传义演唱的不少传统曲目和音乐唱腔,促进了它的发展。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俊韵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聊城八角鼓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俊韵;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4014.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