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拜占庭美术

[拼音]:Baizhanting meishu

[外文]:Byzantine art

君士坦丁堡时期(330~395)的罗马帝国美术和东罗马帝国(395~1453)美术。拜占庭原为希腊的殖民城市,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迁都于此,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美术源自罗马,确立于5~6世纪的君士坦丁堡,繁荣期延续到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占领君士坦丁堡。

性质

拜占庭美术镶嵌画、壁画和其他艺术品的缤纷色彩互相辉映,造成一派壮丽华贵的景象。

分期

拜占庭美术在1000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几次大的风格变化,330年~5世纪为早期,6~8世纪为第一盛期,9~12世纪为第二盛期,13世纪~1453年为第三盛期。

早期拜占庭美术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西方古典传统。这一时期的教堂、会场、公共广场仍然竖立着圆雕装饰。一些雕刻和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着完美的结构、自然的动态、准确的透视及和谐的色彩。

6世纪,拜占庭美术发展进入了第一盛期,它的独特风格在建筑、绘画和其他造型艺术中建立起来。艺术观念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艺术家不再考虑人物形象的物质存在及其在空间中的体积和运动处理,而是越来越多地强调表现他的内在精神体验,并赋予某种超自然的、神秘的象征意义。

这一时期绘画中,程式化了的人物形象有着圣者的超然,宫廷的优雅。其衣饰细节处理反映了半东方式的奢华。

8~9世纪的圣像破坏运动对艺术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镶嵌画、牙雕等黯然失色。在禁用圣像的时期,教堂采用了几何与花卉图案。 843年圣像争论平息下来后,拜占庭美术发展进入了第二盛期,即所谓马其顿文艺复兴时期(867~1057)。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被纳入一套固定的图像模式,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都向程式化发展。艺术形象原有的美有所丧失,开始表现出一定的人间感情。人们对世俗艺术和古典晚期艺术发生了新的兴趣。

13世纪后半叶至15世纪中叶,被称为拜占庭文艺复兴时期,即帕里奥洛加斯时期,也被看作拜占庭美术的第三盛期。在这个政治混乱、经济极度衰落的时期,拜占庭美术却再度获得繁荣,影响到意大利及南欧、巴尔干半岛,并对俄国产生很大影响。艺术风格又一次发生变化,题材处理更加自由,人物形象有了更多的性格特质。

建筑

拜占庭建筑的中心结构是主穹窿,它控制整个建筑,并以不同形式与辅助拱结合,创造出丰富的内部空间组合。

第一盛期的建筑仍沿用早期 教时期的巴西利卡设计,这种采用木梁平顶结构的教堂在4~6世纪大量修建。拉韦纳圣阿波利纳雷教堂(533~549)就是这种类型的建筑。从6世纪开始,以砖石拱顶和穹窿为特征的建筑发展起来。拉韦纳圣维塔莱教堂(526~547)是典型的建筑,它采用八角形集中式设计。在它的内部,彩色大理石、镶嵌画、柱头雕刻等造成特殊的装饰效果。

6世纪,发展了用穹隅支撑穹窿的圆屋顶巴西利卡式建筑,这种类型的建筑杰作是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532~537)。

圣索菲亚教堂长94米,宽72米,主穹窿直径长31米。主穹窿的南北方向由复杂的拱门、穹隅等结构支撑;东西两侧是两个与它等直径的半穹窿,它们相互邻接,跨越中殿上部。教堂内部有着丰富的色彩装饰和良好的照明。主柱由红色斑岩和蛇纹大理石制成,高达柱头的墙壁覆盖着多色条纹大理石板,柱头高度以上的墙壁,拱门和拱顶表面都铺满色彩斑斓的镶嵌画。当日光透过长廊幕壁上的巨大弦月窗洒进教堂,透过主穹窿底部的窗孔充满穹窿及其下部空间时,镶嵌画熠熠闪烁,而巨大的穹窿则仿佛飘浮或悬挂在空中似的,光线减弱了穹窿和窗间壁的重量感,造成了奇妙的视觉幻象。教堂外部,飞扶壁、拱顶、半穹窿等结构波浪式一层层推向高处,在主穹窿达到 。整个建筑体系有着宏伟的 效果。

晚期拜占庭建筑的典型设计是希腊十字式。在这种设计中,主穹窿在4个基本方向由4个互成直角的支架拱顶提供支撑,支架拱相交处的4个角上坐落着另外4个穹窿。希腊十字型教堂一般规模较小,它的特点是以清晰的逻辑、合理的比例与均衡悦人心目。晚期拜占庭建筑的名作──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重建于1063~1094),是希腊十字型教堂的代表作。

雕刻、镶嵌画、壁画

早期拜占庭雕刻和壁画在风格上仍是古典的,人物造型有着古典式的自然与优雅。然而,新风格很快就在这种艺术中发展起来,5世纪的一些雕刻在非写实的构图与造型及其强调精神性的表现上,已经是拜占庭的了。石棺雕刻是拜占庭雕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这类作品保留了下来。在教堂内部装饰中,雕刻几乎仅限于柱头、上楣和石制祭坛屏饰,其形式多为浅浮雕和透雕。镶嵌画和壁画取代雕刻,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教堂装饰艺术。

拜占庭镶嵌画继罗马时代之后又一次获得繁荣发展,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镶嵌画由小块彩色大理石或彩色玻璃拼嵌而成,色彩鲜明璀灿是它的基本特点之一。在拉韦纳的一些教堂可看到拜占庭第 1个黄金时代的镶嵌画。圣阿波利纳雷教堂(约504)连拱廊两侧的镶嵌画分别描绘了走向 和走向圣母的男女天使行列。作品的形式处理强调装饰性,不表现背景,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姿势的人物造型很少有三度空间感。圣维塔莱教堂祭坛两侧的镶嵌画是拜占庭美术的著名作品。画中正面站立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一种美的理想,他们有着纤长的形体,端正的面孔,专注的大眼睛,庄严的神态和华丽的衣饰。这些人物被赋予神圣的特质:带有圣光环的皇帝和皇后被表现为 和圣母的尘世代理人。画中人物面部表现出一定的个性特征,这在拜占庭美术中是罕见的。

后期拜占庭镶嵌画和壁画强调严格的秩序,以及画像几何关系的完美与和谐。教堂装饰统一化,作品的主题处理及其在教堂里的布局都须遵循一定的模式。在绘画形式上,风格化的线条描绘成为造型的主要手段,空间观念更加抽象,色彩更加单纯,人物形象失去了肉体的存在,成为精神的象征。作于10世纪末的圣索菲亚教堂镶嵌画是这种风格的作品。

帕里奥洛加斯时期,镶嵌画和壁画的纪念性减弱,宏大的构图让位于纤巧而精微的细节描绘。绘画题材增多,题材处理更加自由;但是,整个装饰体系却失去了原有的统一性和整体感。镶嵌画减少,壁画大量出现。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君士坦丁堡乔拉教堂的壁画和镶嵌画,其中的镶嵌画《玛丽亚的生涯》以优雅细腻的色调著称。晚期壁画的代表作品还有狄奥凡(希腊人)作于诺夫戈罗德的 变容教堂的壁画(1378)。狄奥凡发展了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绘画语言。

插图

拜占庭插图以东方式的装饰色彩、风格化的形象处理和灿烂的金色背景为特征。现存第一盛期插图代表作有《维也纳创世纪》、《罗森诺福音书》和《西诺普福音书》中的作品。《维也纳创世纪》的每页手稿下方都绘有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画面,其中很多画面表现了连续的情节。《西诺普福音书》中的插图画有着更多的东方色彩,画中的透视,空间和背景处理较之圣维塔莱教堂的镶嵌画更为出色。

圣像争论时期出现了两种插图手稿。一种遵照官方的禁令不表现宗教图像;另一种则在手稿边页上绘满圣经故事,或者讽刺圣像破坏者的图画。圣像争论时期之后的大多数手稿本书籍中都出现了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插图画。9~10世纪著名的《巴黎诗篇》中有14幅整页绘画,其中出自 手笔的《摩西在西奈山上》再现了君士坦丁堡盛期的精湛风格。巴黎国家图书馆的一些同时期的插图画有着更多的绘画性。《以西结的幻觉》是其中的一幅,它成功地将古典美术的自然主义与拜占庭美术的超然性结合起来。

拜占庭插图画在10~11世纪达到 ,随后盛极而衰。《梅丽森达诗篇》是一典型的12世纪插图手稿。它的封面以 雕刻、绿松石、红宝石装饰,手稿中描绘 生涯的24幅整页插画色彩虽仍然非常丰富,但已显散乱。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占领后,插图画创作衰落下来。

工艺美术

雕刻、宝石镶嵌、金属雕刻和织锦等工艺美术在豪华的拜占庭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雕刻,如饰板、执政官折合板、首饰盒和圣物盒等曾被大量制作。拉韦纳的《马克西米连宝座》是第一盛期的重要饰板雕刻作品,它的正面和侧面雕刻分别表现了圣约瑟、圣约翰和福音传道者的形象。执政官折合板常被用来歌颂执政官的业绩,它的一叶饰板通常雕有执政官的肖像,另一叶雕刻着人物、场景或装饰母题。第二盛期的牙雕杰作之一是10世纪的饰板雕刻《 为罗曼努斯四世和皇后加冕》。作品采用对称构图,其中两个人物的姿态几乎互为镜中的映像;雕刻人物的珠宝镶嵌衣饰与当时的镶嵌画和插图画中的同类题材有着共同的特征。

珐琅、宝石和贵重金属雕刻或镶嵌的工艺品是拜占庭极受欢迎的艺术。这类作品多用于教堂,多具有象征意义。梵蒂冈的十字架和卢佛尔宫的大酒罐是这类艺术的重要作品。非贵金属制品也被大量制作,其中应用最广的有朝圣者装圣油用的铅制长颈瓶、铜制小十字架、香炉和灯台等。

参考书目

J. Beckwith, the Art of Constɑntinople: Introduction to Byzɑtine Art,330~1453,1961.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彬彬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拜占庭美术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彬彬;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337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