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ianzi dianying zhipian
[外文]:electronic cinematography
利用电子手段,主要是电视、录像方法来制作影片的技术。
磁带录像机发明之前,记录和再现活动影像主要依赖感光胶片。1956年,美国安培公司研制成功了最初的实用广播磁带录像机,用磁带来记录图像。这种磁性录像技术后来发展成为用途极为广泛的影像记录技术,并且在许多方面渗透到电影技术之中,甚至参加和分担了原来专用胶片的电影制片工作。
磁性录像和磁性录音有些相似。但它的信息记录容量却高达磁性录音的百倍以上。视频信号频带宽为 5兆赫上下,记录这种信息时需要极高的扫描速度。录像机绝大部分都采用将磁头装在高速旋转的磁头鼓上和常速行走的磁带接触的扫描方式。在开始的大约20年左右的时间,广播录像机几乎都用 2英寸宽的磁带,磁鼓装有4 个磁头,在磁带上作横向扫描,每个磁头每次扫出的磁迹仅记录1/16场信号,磁头磁带相对速度约为每秒38米,磁带本身速度为每秒38厘米左右,机器复杂、笨重、昂贵、消耗大,每秒耗带量约为 190平方厘米。之后磁性记录材料不断改进,并在提高磁性能、降低颗粒度的基础上,缩小了磁头隙缝、缩短了记录波长,从而降低了磁头与磁带的相对速度。同时,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校正量比较大的数字式时基校正器的使用,解决了速度不匀、磁带纵向伸缩等原因造成的磁迹不均匀而导致的时基问题。70年代后期出现了斜扫描(或称螺旋扫描)1英寸磁带录像机。磁头磁带相对速度降为每秒 24米左右,设备结构简化了,耗带量约为每秒60平方厘米,然而却保有同样高的图像质量水平。由于采用斜扫描,磁迹长,一个磁头扫描一场信号的磁迹,因此很容易做到静帧、快放、慢放和倒放,图像搜索方便,克服了2英寸磁带录像机的编辑困难问题。 1英寸录像机较为简单、轻便和便宜,已基本上取代了 2英寸录像机,并且为扩大录像节目制作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它的便携型录像机重量仅有几千克,可用电池操作,为外景和现场拍摄创造了条件。
利用磁带制作节目有许多优点,如拍摄后可以立即观看效果、磁带可以反复利用、可以多机同时拍摄、在拍摄时可利用监视器从多处监视等,而且录像磁带不需洗印,省掉洗印的设备、时间、工料,缩短制作周期并能彻底消除对环境的污染。
录像带可以录有类似胶片片边号码的时间和控制码,它既可在屏幕上显示,又可用机器自动辨认,便于检索和控制,因此录像制作可以采用高效的电子编辑方法。
录像使用的是电信号,有利于再加工甚至再创作。例如图像变色、改变图像中某一指定部分、加入或去掉某一部分或某种信息等。电视录像中广泛采用色键法来作影像合成特技,如将在蓝(也可以用其他颜色)幕前的表演做为前景拍摄下来,同时再拍下背景图像,合成时前景中的蓝色部分被自动切换到背景部分,因此前后景得以合成。此外,用数字特技可将图像数字分解为许多像素,然后再按一定规律或程序组合,可以得到随心所欲的各种三维图形变化。计算机图形法的发展为利用计算机处理甚至产生图像创造了条件,电子影像的创作可能性往往超过了人的想像力。
电视录像的这些特点,使电影和电视工作者产生了用录像方法制作电影的电子电影制片术的概念。即用电影的 惯方式、手法以及口味,用录像的技术和手段来拍摄和制作节目,然后在大屏幕投影电视上映示,或者用“磁转胶”技术(见影视影像转换)转为影片在影院放映。这种方法受标准电视制度的信息容量限制,其产品质量比用胶片拍摄的低。然而水平扫描行数在 1千线以上的“高清晰度”电视的图像质量已和35毫米电影翻底拷贝接近,将是未来电子电影制片的主要手段。
在一些过去通常利用16毫米影片制作节目的领域中已广泛采用了录像技术。60年代末,研制成功斜扫描的3/4 英寸磁带录像机,它压缩了信号带宽并采用了彩色下置记录方式,即把电视信号中的原来在频谱高端的色度信号放置到亮度信号的低端以下记录。它的磁头磁带相对速度下降到每秒10米左右。磁带消耗量约为每秒18平方厘米。这种机器用两个磁头,磁带装在插盒里,操作时无需穿带,甚为方便。由于机器轻便、价廉,所以许多常用16毫米影片的部门,如宣传、教育、培训、科研部门等,也逐渐采用盒式录像机来制作节目。因为它轻便、灵活,特别适用于现场拍摄和新闻采访,记录的材料立即可用,所以,新闻采访大都用它取代了16毫米影片。
7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生产民用 1/2英寸磁带盒式录像机。它的基本构造和 3/4英寸机器大体相同,也采用了彩色下置记录方式。为了进一步提高记录密度、降低耗带量,取消了原来录像带为隔离相邻磁迹、防止串扰的保护带,采用了相邻磁迹用不同方位角磁头录还和相邻行移相或反相的方法来消除串扰。这种录像机的磁头磁带相对速度约为每秒5.8米或4.8米左右,带速在每秒2.4 厘米以下,为了延长录还时间,有的录像机一盒磁带可以录8小时节目,耗带量小到每秒1.4平方厘米。1/2英寸录像机,价格低廉,耗带省,适于家庭使用,已逐渐普及。家用录像机的普及,极大地增加了电影节目录像带的发行量,使这种录像带的转录复制成了世界上各电影洗印部门的一项重要业务。盒式录像带检索方便,各种资料档案部门开始将电影资料转为盒式磁带,提供借阅者观看。
录像时可以同时记录声音,录像机器一般装有固定的录还音磁头,录像带走带时可在边缘记录下一至数条声迹。然而,由于 1/2英寸磁带录像机的带速已低达每秒 2厘米甚至更低,无法保证声音的频响和信噪比。因此后来 1/2英寸录像机研制了在旋转磁头鼓上用同一视频磁头或单独磁头录还音,将声音载频安插在图像频谱的间隙处。因此使家用录像机的音质达到了高保真水平。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研制成功了数字录像机,图像处理技术日趋完善,高清晰度电视即将成为现实,集成电路超大规模发展,这些都为电子电影制片的进一步实现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经武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电子电影制片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经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3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