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ongjing Lüxuan
[外文]:Riken Nakai (1732~1817)
日本德川时代后期的哲学家、无神论者。名积德,字处叔,号履轩、幽人。生于大阪。幼时和兄中井竹山一起在大阪朱子学派的中心怀德堂,跟五井兰洲学朱子学。他不喜交际,终身隐居,甚至谢绝了诸侯的招聘。曾开设私塾“水哉馆”教育徒弟。在经学研究上提倡自由探讨的新学风。晚年他继竹山之后在怀德堂讲学,使大阪的儒学受到重视。大阪朱子学派在意识形态方面反映了日本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唯心主义的朱子学当时正趋于瓦解而逐渐让位于唯物主义。履轩的哲学基本上体现了这个转变时期的特点。
履轩一生深研经学,并不墨守朱熹的理学,而有独到的见解。他的基本思想是理性主义、人本主义、尊王贱霸和注重实际。他认为宋儒近禅。他信奉的不是纯粹的朱子学。在《七经逢原》中,他表现出批判精神。他认为理在于物,反对朱熹关于理在物先的说法。在他看来,理是事物的规律;人们认识了规律,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在认识论上,他主张知行并进,反对玄想。按照他的观点,人们要获得知识,就必须亲身实践;如果只是在家苦思冥想,是得不到知识的。在人性学说上,他宣称凡是合乎人的性情的东西就叫做“道”,指出朱熹关于天理和人欲对立的命题与孔子、孟子的宗旨不符,并且认为把人性分为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是毫无根据的。
履轩的无神论思想非常丰富。对佛教和神道等等的宗教迷信,从祭鬼神、讲风水到占卜、论卦,他都加以批判。他以我国南朝唯物主义者范缜的《神灭论》为武器抨击梁武帝,说他借佛以眩惑天下。履轩的思想对富永仲基和山片蟠桃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
履轩的主要著作还有:《七经雕题》、《七经雕题略》、《通语》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建安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中井履轩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建安;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3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