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谢尔巴,Л.В.

[拼音]:Xie’erba

[外文]:Лев Впадижирович Щерба (1880~1944)

苏联语言学家。1880年3月3日生于彼得堡,1944年12月26日卒于莫斯科。1903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在那里,他受过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的指导。1916~1941年任彼得格勒大学(今列宁格勒大学)教授。1943年起任苏联科学院院士,在科学院工作。

谢尔巴对语言的一般理论、普通语音学、实验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词典学以及外语教学法等均有研究。他认为语言现象有三重性,应分为言语活动(说话和理解的过程)、语言材料(说出的和理解的全部材料)和语言系统,而语言学的任务是再现语言系统。他把语法学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认为前者从形式出发研究语言结构要素的功能和意义,后者则应该教会人们用这些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词法学方面,1928年他第一个提出,俄语中除传统的10个词类外,还有一类“状态词”,它在句中(主要是无人称句)同系词连用,表示某种状态,如жожно(可以)、непьзя(不能)、надо(要)、светпо(明亮)、хоподно(冷)等。

作为列宁格勒音位学派的创始人,谢尔巴是音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早期的观点见于《俄语元音的音质与音长》(1912),后期观点反映在《法语语音学》(1937)和苏联科学院《俄语语法》第一卷(1952)中。他认为音位是语言中能够区别词与词形的音型。他把同一音位的各个实体(实际发出的音)称为“音品”(相当于“音位变体”)。他强调,不同的音有可能归并为一个音位,但相同的音不能分属于不同的音位。例如俄语прут(细树枝)和пруд(池塘)中的词尾辅音虽然写法不同,但发音一样,都属于音位 /t/;同样,вап娔I(巨浪,复数)和 воп娔I(犍牛,复数)中的非重读元音虽然写法不同,但发音都是 [Λ],即属于音位/a/的音品。

在外语教学方面,谢尔巴反对单纯摹仿,主张在外语学 的初级阶段要通过母语与外语的对比来排除本族语的干扰。

谢尔巴的主要著作有《 论俄语中的词类 》(1928)、《词典学原理初探》(1940)和《论语言现象的三重性与语言学中的实验》(1931)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俊悟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谢尔巴,Л.В.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俊悟;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3093.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