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ianren qingtong diaosu
我国云南省滇池一带古代滇人墓葬中出土的青铜雕塑品。滇国是战国后期至东汉早期建立的少数民族王国,青铜雕塑出土数量多,品类繁,造型奇特优美,制作工艺精湛,有强烈的地方民族特色。
滇人的青铜器沉埋了2000余年。1955~1960年先后发掘4次,以晋宁县石寨山发现的最早最多,随后,在周围各县又陆续发现了30多处;出土一颗金质的篆书“滇王之印”、及数千件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铁器、陶器等。其中以青铜器最为丰富,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贮贝器、葫芦笙、编钟等。属于雕塑艺术品的铜扣饰、兵器柄上的装饰和贮贝器盖上铸造的组雕等,形象生动精致,风格写实,反映了当时滇池区域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情况,诸如祈年、播种、孕育、报祭、上仓、剽牛、纺织、战争、俘获、纳贡、乐舞等。
贮贝器是滇池一带古代青铜文化中特有的一种器物,形如铜鼓而略小,因发现时器中满盛贝壳,故名。在石寨山和李家山共发现30多具,多为战国、西汉时器物。其形式可分两类,一为桶形贮贝器,一为铜鼓形贮贝器,器盖上铸造各种生动的图像。在石寨山12号墓出土的一具贮贝器盖上,铸出的各种活动人物竟达127人之多。滇国没有文字,贮贝器上图像经过释读,内容犹如商周的甲骨文和铜器铭文,记载着滇国的种种大事。
纳贡贮贝器盖上的组雕,表现 7组不同服饰的人物。每一组最前面的都穿着盛装,带剑或披毡,当是各部族的酋长,后面的随从,或牵牛马,或作贡物之状。
这些人物形象围绕着圆形的贮贝器组成一圈,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行进的人物似乎络绎不绝,并间以牛马等的穿插,使这组雕塑有起伏有节奏,生动地记述了各部族向滇王进贡的场面。
战争和祭祀是当时社会生活中两件大事。有两件战争贮贝器,器盖中央铸一骑马的将军,全身鎏金,身披甲胄;周围的士兵,手执各式兵器与敌人搏斗,有张 欲射的,有持盾防御的,有挥矛前进的,一个个显得虎虎有生气。敌人方面,有的作顽强抵抗,有的双手被缚,长发倒垂,做了俘虏,还有的身首异处,卧倒在地。报祭贮贝器是一鼓形四耳器,盖上的组雕描写丰收后的祭祀活动。中间铸一铜柱,柱身上有两条蛇缠绕着,顶上立一老虎;铜柱右侧反缚着裸身一人,柱前二人,一人左足锁于足枷中,另一人亦裸身反接跪于地上,此3人都是祭祀的牺牲品。周围有几十个人,手里拿着各式器物,似乎是来参加祭典的,有4人抬着一个方形兜,兜里坐着一女人,大约是前来主持祭典仪式的奴隶主。报祭用奴隶作牺牲,正是滇国奴隶制社会现实的写照。这种表现重大社会生活的贮贝器还很多,所以,将滇人青铜艺术称之为现实主义是非常恰当的。
牛虎铜祭案是一件在重大庆典祭礼时盛放祭品使用的青铜器。作品塑造瘤牛宽厚的脊背作为椭圆形的案面,直立的四肢自然形成铜案的四足,臀部爬伏着一只老虎,虎口咬住牛尾,构成铜案的另一端,与高昂的牛头遥相呼应,牛肚子下面又钻出一头小牛犊。造型奇特,构思新颖,作品富于象征意义。忠顺的瘤牛,负重挺立,准备承受祭祀用的牲品的重担,有如力量的化身。另一件二虎噬猪镂花铜扣饰,表现虎与野猪搏斗的一瞬间。作品以夸张而又概括的手法,塑造了每个动物的神情和姿态,在这小小的镂花铜饰物上,展开了一场血腥的残杀与激烈的搏斗。
与此相似的作品,还有豹狼争鹿镂花铜扣饰和二犬噬鹿镂花铜扣饰等。
镂花铜扣饰在滇人青铜雕塑中,最富有民族特色。它用作装饰,可佩于身,或挂在其他器物上,多铸有精美的纹样,诸如狩猎、祭祀、乐舞、献俘、房屋等图形。描写野兽相搏的铜扣饰,艺术水平更高。
参考书目
云南博物馆编:《云南青铜器》,文物出版社,北京。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艳亚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滇人青铜雕塑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艳亚;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2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