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杨荫浏(1899~1984)

[拼音]:Yang Yinliu

我国音乐学家。1899年11月10日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职员家庭,1984年2月25日病逝于北京。幼年在家庭和私塾中接受经、史和诗词教育。6岁向邻里学 丝竹类乐器的演奏。青少年时期先后在无锡受小学和师范教育。1911年师从吴畹卿在无锡天韵社学 唱昆曲及琵琶、三弦的演奏,从而崭露头角,为这一著名清曲社的之后一代传人。与此同时又随美国女传教士L.S.哈曼德学 钢琴和音乐理论知识。1921年毕业于无锡第三师范学校。1923~1925年,杨荫浏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与光华大学接受高等教育。1926年辍学,在无锡、宜兴任中学教师,此后曾从事 教圣经、圣咏的编辑工作达10年之久。1936~1937年,任北平哈佛燕京学社音乐研究员。40年代任国立音乐院国乐系与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教授及礼乐馆编纂、乐典组主任等职。我国成立后,杨荫浏历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及音乐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和我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1980年以后,任我国艺术研究院顾问。

杨荫浏在对我国音乐史、乐律学与民族音乐研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以毕生精力用于民族音乐遗产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致力于沟通中、西音乐学术的隔阂和解决民族音乐的古、今脱节现象。他在我国成立前20多年的音乐研究与教学活动中,整理了多种民族音乐书谱,如《雅音集》(1、2集,1923~1929)、《笛谱》、《箫谱》、《文板十二曲线谱》等;完成了《国乐概论》与《我国音乐史纲》的写作;并从心理学家刘廷芳博士、物理学家丁燮林教授精研音乐声学,在民族乐器与乐律研究方面开创了多方面的研究项目。我国成立后,杨荫浏在思想观点及方法等方面得到许多新的启示,获得民族音乐调查与综合研究的优异条件和潜心著述的可能;他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研究,对我国音乐的史、论、乐律、音韵、古谱研究、乐器改革与传统音乐的整理工作等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著述甚丰。他的《我国古代音乐史稿》(1982),是继旧作《我国音乐史纲》的一部力作,进一步突破了音乐史写作脱胎于音乐文学史的局限。此外,引起国际注目的尚有:宋姜白石词谱的译解工作;推行传统音乐的普查与重点深入调研工作;创立“语言音乐学”的研究工作;以及与同辈、后辈学者共同创导的古乐器考古与测音研究工作等。他在晚年总结平生所学而写出的《管律辨讹》与《三律考》,对律学问题提出了全新的学术见解。

杨荫浏的主要著述还有:《我国音乐史新旧音阶的相互影响》(1945)、《白石道人歌曲研究》(与阴法鲁合著,1957)、《如何对待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同时存在的历史情况》(1959)、《语言音乐学初探》(1963)、《律学的目的性与倾向性》(缪天瑞著《律学》序言,1965)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勇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杨荫浏(1899~1984)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勇捷;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2874.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