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ibenzhuyi rekou guilü
[外文]:law of capitalist population
伴随着资本积累而生产的相对过剩人口的客观必然趋势。它是资本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资本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剩余价值,资本家为了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总是把剥削得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不断地转化为资本,追加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资本积累只发生量变而不发生质变,即资本有机构成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可变资本将随同总资本的增加而按比例地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随着按比例地增加,于是引起市场上劳动力供应的不足。类似这样的情况,曾经发生在资本的早期阶段。那时,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比较缓慢,技术构成的变化不太明显,所以资本积累对劳动力的需求超过劳动力或工人人数的增加,也即对工人的需求超过工人的供给。这种资本积累的情况,对于工人就业和谋取适当的工资是有利的,但也改变不了雇佣工人对资本的隶属关系,最多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一时有所缓和,工人所提供的无酬劳动量一时有所减少而已。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资本的积累不断促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它导致可变资本相对地减少,从而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对地减少,产生出规模日益扩大的相对过剩人口。正如K. 所指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2页)。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日益扩大,科学技术有时突飞猛进,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的程度日益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速度比资本积累的速度更为迅速,这样,总资本中可变资本部分的相对减少比总资本本身的绝对增长速度更为迅速,工厂中排挤出来大量在业工人,“解放”出来大量可供自由使用的劳动力;此外,资本在农业中的不断发展,又使大量农民遭到破产,进入无产阶级队伍;加上大批城乡小生产者和小资本家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大资本家所吞并而沦为无产者;以及年轻一代的新劳动力,涌进了劳动市场。所有这些,造成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地增多,而资本增殖所需求的劳动力却相对地日益减少,这就加速产生资本所特有的相对过剩人口。
就业人数的增加或减少,通常是同可变资本的增加或减少相一致的。但有时可变资本增加,就业人数却可以不变,甚至减少。因为,一方面资本家可以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的办法来增加对劳动剥削的程度;资本家有时也可以用同量的可变资本雇佣较熟练的劳动力,代替大量的较简单的劳动力,而减少劳动就业人数。另一方面,工厂使用机器后,减少了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劳动力逐渐形成隶属于机器的平均劳动力。为了节省可变资本,获取更多利润,资本家越来越多地雇佣不熟练工人,排挤熟练工人,雇佣童工、女工代替成年男工。因不熟练工人和童工、女工的工资,比熟练的成年男工的工资为低,所以雇佣童工、女工既可减少可变资本的费用,又可雇佣更多的廉价劳动力。
在资本的发展过程中,生产有时突然扩大,有时突然紧缩。这种痉挛式的周期性生产是伴随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发生的,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也具有这种周期性。在周期的危机阶段,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减少,大量排斥工人,扩大产业后备军,造成严重的失业问题。在由萧条到复苏,特别是进入高涨阶段,对劳动力的需求又突然增加,就得从产业后备军中去找寻所需求的劳动力。所以,相对过剩人口数量的剧烈变动,总是同资本周期的变化结合在一起的。而且相对过剩人口又为资本增殖不断变化的需要,提供了可以随时接受剥削的人身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对过剩人口是适应资本时而扩张时而缩小需要的产业后备军,也是资本生产方式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指出:“对资本生产来说,人口自然增长所提供的可供支配的劳动力数量是绝对不够的。为了能够自由地活动,它需要有一支不以这种自然限制为转移的产业后备军”(同前,第23卷,第696页)。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相对过剩人口说成是“自然规律”(如马尔萨斯主义)和人们的“灵活偏好”、“消费倾向”等“心理规律”(如凯恩斯主义)造成的。这显然是蒙骗劳动人民而为资产阶级效劳的一种谎言。
工资的变动是受劳动供求关系调节的。相对过剩人口形成以后,劳动力的供给经常超过需求,使工资水平日益下降。所以“工资的一般变动仅仅由同工业周期各个时期的更替相适应的产业后备军的膨胀和收缩来调节。因此,决定工资的一般变动的,不是工人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动,而是工人阶级分为现役军和后备军的比例的变动,是过剩人口相对量的增减,是过剩人口时而被吸收、时而又被游离的程度”(同前,第23卷,第699页)。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社会资本特别是可变资本看作是一个固定的数量,认为工资的增减取决于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减。F. 尔认为工资的变动是由工人人口繁殖数量的绝对过剩的自然规律决定的,把资本社会工人工资下降的原因,归诸于工人人口增加超过劳动基金的界限而产生的。这种“工资铁律”的理论依据就是T.R.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其次,工资的变动也不会象N.W.西尼尔(1790~1864)的“游离赔偿”论所说的那样,机器的使用把人游离出去后,会同时把资本游离出去,再去雇佣工人,由此得到结论:这是对工人进行“赔偿”,失业工人总会得到就业。事实上,资本家不会用游离出去的资本再去雇佣工人,因为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不断加强资本对劳动的排斥力;另一方面失业工人的压力迫使在业工人提高劳动强度,从而使劳动的供给可以同劳动人口的供给互不相干,这样,就更增加了失业工人的就业困难。这一切都加深了资本对劳动的统治,成为资本致富的手段,同时又加速了产业后备军的膨胀。
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严重影响着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状况,也激化了雇佣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加速了经济危机的爆发,促进资本制度的衰亡。随着资本生产方式的消灭,资本人口规律也就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志尚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资本人口规律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志尚;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2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