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izhuan
我国儒家学者对《易经》所作的解释,共有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又称“十翼”,翼有辅助之义。
旧说《易传》为孔子所作。宋代欧阳修始疑《系辞》非孔子所作。清代崔述认为《彖》、《象》也非孔子所作。近人认为《十翼》均非孔子所作,而是战国以来陆续形成的解易作品的汇集。但对于《十翼》各篇形成的年代和作者,仍有不同意见。
《彖》又称《彖传》、《彖辞》,上、下两篇。彖,唐孔颖达疏依汉魏以来的注释,训为“断”,为断定一卦之义。他认为“彖辞”解卦象和卦辞,有三说:
(1)取象,以八卦所象征的事物解释卦义。如屯卦咉《彖》说:“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此卦坎上震下,坎象征雨,震象征雷,以雷雨交加之象说明屯卦有万物始生之义,王者宜效法此卦封邦建侯而不安闲。
(2)取义,取卦的义理或德行,解释卦象和卦辞。如蒙卦咊《彖》说:“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此卦艮上坎下。艮象征山,有停止之义;坎象征水,有险阻之义。以遇险而止、进退两难的处境解释蒙卦的性质。
(3)析位,以爻象在全卦中所处的地位,说明卦辞的涵义。其中包括当位、中位、应位、承乘、刚柔往来等说。如既济卦咑《彖》说:“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刚指阳爻,柔指阴爻。二四上偶数为阴位,初三五奇数为阳位。此卦凡阳爻都居阳位,阴爻都居阴位,各正其位,是为当位。故说“利贞”,即利于贞占。关于《彖》的形成年代和作者,近人有三说:
(1)认为出于战国前期孔门再传徒弟楚人馯臂字弓之手;
(2)认为出于战国后期(孟荀之间)儒家后学;
(3)认为出于秦汉之际荀子后学。
《象》亦称《象传》,分为《大象》和《小象》两部分。《大象》主要是取八卦所象征的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解释卦象和卦名的涵义。如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乾卦象征天,其德性纯阳刚健,昼夜运行不息; 效法天,当勤勉自强而不怠。《小象》是对各卦爻象和爻辞的解释,但体例不一。如乾卦初九爻《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象》多举天地万物之象,以喻 道德之义。其中有些辞句直接来自《论语》。据近人研究,《象》形成的年代晚于《彖》。
《文言》是专门对乾坤两卦卦辞和爻辞的解释。孔颖达疏:“当谓释二卦之 ,故称《文言》”(《周易正义·乾》)。其主旨在于借阐发天地之德,说明君臣上下、进退存亡之道,修身、齐家、治平之理。其中多处吸取前人解《易》的言论,例如释乾卦“元亨利贞”的一段话,便是录自《左传》襄公九年穆姜对随卦的解说。《文言》中引述了《彖》、《象》中的话解说乾坤两卦,可以判定此传更为晚出。
《系辞》又称《系辞传》,分为上、下两篇。为《周易》 之外,解说全书义理的通论,是《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对以后易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此外文中还说明了古代以蓍求卦的法则,成为象数学的依据之一。关于《系辞》形成的年代,主要有两种说法:
(1)战国前期。认为此传开头“天尊地卑”一节,后曾见于孔门徒弟公孙尼子所著《乐记》,即今传《礼记·乐记》,可证《系辞》早于公孙尼子。
(2)战国后期。认为此传也是陆续形成的,其中对占筮体例的解释以《彖》、《象》为蓝本,当出于《彖》、《象》以后。
《说卦》说明重卦的由来、八卦的涵义、八卦所取的物象和所处的方位。基于天道为阴阳,地道为柔刚,人道为仁义,提出重卦合“性命之理”。还提出“天地定位”说,以八卦所象征的八种自然现象的交错关系,说明重卦的由来。《说卦》中提出的八卦方位,即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乾西北、坎北、艮东北,成为宋代后天方位说的渊源。在《说卦》中,八卦的取象更宽了,如乾卦象征天、君、父、首、马、玉、金、寒、冰、木、果、大赤等。还以乾坤为父母,余为长、中、少三男三女,以父母兄弟姐妹之道,解释八卦的关系。这些理论对后来易学中象数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行本《说卦》前三节,又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系辞》。可证此传汉初已存在。
《序卦》和《杂卦》《序卦》是对通行本六十四卦排列顺序所作的说明,以“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的观点来解释乾坤两卦居于首位;以因果联系,物极则反,相反相生的观点,解释其他各卦之间的相互联系;以“物不可穷”解释之后一卦未济,表示事物的变易是不封闭的体系。《杂卦》以相反相成的观点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解释其卦义和相互间的关系。此传可能出于 之手。
《易经》本为占筮之书,《易传》加以阐释,使其哲理化,这种解易的学风开始于春秋时代,《左传》、《国语》中对于筮法、卦象和卦爻辞的解释,已孕育着哲理化的萌芽。 孔子是这种学风的倡导者之一。 《易传》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影响大的是《彖》和《系辞》。《彖》把“天地盈虚,与时消息”看成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普遍法则,承认世界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并且有其永恒的规律。认为从天地万物到人类都存在着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或相吸引,如“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或相排斥,如“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而对立的事物又具有统一性,所谓“万物睽而其事类”。《系辞》以“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两点论的代表。它提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生生之谓易”,把乾坤、刚柔、天地、寒暑、男性和女性、爱恶等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取、相荡、相攻、相摧、相感等,看成是事物变化的普遍法则和万物化生的泉源;以对立面的互相转化说明事物变化的过程;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明事物必须经过变革才有发展的前途。这些都为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系辞》的作者夸大了《易》的作用,认为它的法则“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人为地构想、比附事物的联系,其发展观又有循环论的倾向,陷入了形而上学和唯心论。《系辞》还提出若干哲学范畴,如太极、两仪、道、器、神、几、言、意、象等,对以后哲学的发展也具有深刻影响。
《易传》原来是同《易经》分开的,由经师分别传授。自西汉费直始,便以《彖》、《象》、《系辞》等传解经,以后郑玄和王弼注解《周易》都以传附经,在 条目下附以《彖》、《象》传文,《系辞》等传则附在经后。《易传》流传下来最早的本子是魏晋时期王弼、韩康伯注本,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作疏。宋代朱熹的《周易本义》,曾依程颐的意见,对《系辞》中的个别章节作了调整。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子明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易传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子明;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2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