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波伏瓦,S.de

[拼音]:Bofuwa

[外文]:Simone de Beauvoir (1908~  )

法国女作家。生于巴黎一信奉 教的资产阶级家庭。她的父亲是律师,学识渊博,喜爱文学。童年时代接受母亲的宗教熏陶。 6岁进教会学校。以后由于父亲的教育,少年时代从有神论者转变为无神论者。中学毕业后入大学的哲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29年通过了哲学教师的就业考试,先后在马赛、鲁昂、巴黎的中学任教。1945年离开教学工作,开始职业作家的生涯。

40年代是波伏瓦文学成就达到顶峰的时代。她的作品以小说最为突出,所塑造的人物大多是女性形象,主要表现两次大战之间及战后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小说主人公的孤独感、厌倦、焦虑以及对死亡的恐怖等,也都是作者思想的反映。

第一部小说《女宾》(1943)集中反映了作者向往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小说描写一对年轻恋人皮埃尔与弗朗索瓦兹同情并接济一个名叫萨维埃尔的姑娘。他们打破常规, 地生活着,企图在 上进行新的尝试。但是之后爱情的妒嫉心终于战胜了友谊。战争爆发,皮埃尔应征入伍,两个女人中潜在的矛盾终于爆发。一天夜里,弗朗索瓦兹趁萨维埃尔熟睡之际,打开厨房的煤气,企图毒死对方。小说到此结束。作者把爱情中的妒嫉心理描写成人的本性,即自我意识中的排他性。 的尝试与破产,反映了存在主义自由抉择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此路不通。

《人总是要死的》(1947)的主人公莱蒙·佛斯卡在中世纪喝了特制药水,长生不老,活了几个世纪。他混淆了曾经生活过的时代,忘掉了失去的亲人,不相信进步和人类命运的改变,麻木不仁,孤独,没有爱憎的感情。小说表达了生活没有意义、人生荒诞的存在主义观点。

1954年,作者以发表《大人先生们》获龚古尔奖金。小说描写战后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对战争的恐怖记忆犹新,向往和平给社会带来安定和幸福,但局势的动荡使他们对前途悲观失望。表现出主人公厌倦、孤独、空虚的小资产阶级情绪。

波伏瓦的作品还有小说《他人的血》(1944)以及论文集、剧本、游记等。论文集《第二性》从生理上、经济状况和历史偏见上分析和阐明了男性主体、女性客体的思想,反映了女人对解放的要求和男女平等的呼声。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名字是和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代表作家让—保尔·萨特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在巴黎大学求学时,便结下了亲密的友谊。她与萨特一起,创办《现代》杂志,参与国内外的社会政治活动,反对殖 义,反对法国对阿尔及利亚战争,反对 主义,对当时主义的苏联寄予希望,对新我国友好。1955年波伏瓦和萨特曾访问我国,并写了一部旅行记《长征》(1957),表达了她对新我国的印象。

波伏瓦晚年发表的重要著作是 4部自传体回忆录:《一个安分守己的姑娘的回忆录》(1958)、《年富力强》(1960)、《势所必然》(1963)和《归根到底》(1970)。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智阳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波伏瓦,S.de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智阳;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2033.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