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asuolini
[外文]:Pier Paolo Pasolini (1922~1975)
意大利电影导演、编剧,电影理论家。1922年3月5日生于博洛尼亚。1975年11月2日卒于奥斯蒂亚。博洛尼亚大学毕业。他作为意大利的进步作家、政论家和诗人于50年代开始成名。1954~1962年间他参加编写了15个电影剧本,其中重要的有《风波之夜》(1959,导演M.博洛尼尼)和《1943年的长夜》(1960,导演F.凡奇尼)。从60年代初开始他主要从事电影创作工作。1961年他执导的第一部故事片《乞丐》(1962年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评委会特别奖)、1962年他拍摄的影片《罗马妈妈》和他的讽刺片《软奶酪》(同R.罗西里尼、J.-L.戈达尔、U.格列戈莱蒂合拍的集锦片《罗克巴克》中的一集)的主人公都是罗马最底层的贫苦居民、资产阶级社会中受歧视者。帕索里尼试图把 主义理想和天主教教义两者融为一体,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总是一些不可幸免的现实殉难者、自己忍受苦难来赎资本罪恶的牺牲者。上述影片和其后他执导的几部影片都是他自己编剧,有的是他自己挑选乐曲或亲自作曲,有时他还自己扮演影片中的角色。他拍摄影片聘用职业演员,同时也使用非专业扮演者。帕索里尼的创作手法虽然接近新现实主义,但他的影片中细节的自然主义描述、主人公命运注定的悲惨、有些人物性格的病态现象等等,更接近于意大利真实主义传统。他的影片《马太福音书》(1965,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评委会特别奖)对《圣经》的情节作了独出心裁的解释。 在影片里是一个 者、反对压迫人民的斗士;影片的背景令人想起意大利南部贫苦的乡村及 占领者。帕索里尼思想上的动摇不定在寓言片《害鸟和益鸟》(1966,又译名《 和小鸟》)里表现得很突出。他在《奥狄浦斯王》(1967)、《美狄亚》(1969)这两部以希腊神话为题材的影片里,仍然坚持他的某种超时间的风格,同时又带有弗洛伊德主义描述的情节内容。他的寓言片《定理》(1969)和《猪圈》(1970)谴责了资本的冷酷和资产阶级的伪善,但是出现在这两部影片前景的却是 镜头和自然主义的描绘。这种倾向也出现在他的三部曲里:《十日谈》(1971,根据薄伽丘的小说改编,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获评委会特别奖)、《坎特伯雷故事集》(1972,根据乔叟的小说改编,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获金熊奖)和《一千零一夜》(1974,在戛纳国际电影节获评委会特别大奖)。帕索里尼创作思想的矛盾特别明显地表现于他之后的一部影片《萨洛,或者萨托姆的120天》(1975)中,表面看来他是按照D.A.F.德·萨德的小说原来的结构拍摄的,但他把故事情节改为发生在墨索里尼统治的后期。导演的意图是暴露虐杀者们的凶残,但同时却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充满病态的 和施虐淫者的残忍这类画面的描述方面。1975年,帕索里尼在罗马被新 分子杀害。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宏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帕索里尼,P.P.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宏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1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