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布号

[拼音]:buhao

明清时期商人为购销棉花和布匹、组织棉纺织生产而设立的牙行式的行业。明代前期,封建 出于财政的需要,鼓励并强制各地从事棉花生产,使棉花的种植和棉纺织手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江南一带植棉业和棉纺织业最为发达,当时所生产的棉布、棉纱有相当部分作为商品投向市场。促使棉花和棉纺织品的贸易活动也随之发展,许多地区出现了从事棉花、棉纱、棉布购销活动的市场和商人。这些商人大多在距农家较近的乡村市镇上设立棉花布号,松江的枫泾、朱泾等市镇,棉花布号多达数百家。

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随着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以及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江南地区的一些棉花布号所经营的业务,已不限于棉布的收购,还逐渐地起着组织生产的作用。一些棉花布号从事包买活动,他们付出棉花等原料,组织农民个体小生产者进行纺织生产,产品由其收购,从而直接控制了棉纺织品的生产者。此外,有些棉花布号已开始经营收购棉花、组织漂布、染布以至发卖运销等一系列业务,拥有相当数量的雇佣劳动者从事棉布的加工生产。其生产关系和方式已接近于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形态。尽管这一时期江南地区棉花布号的经营活动有新因素的出现,但因封建制度的束缚,发展仍极缓慢。

战争以后,我国传统的棉手工纺织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方机织棉布的内销,使传统的棉纺织业受到沉重打击,棉花布号也一度趋于衰落。但外国资本的侵入我国,对于我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又起着分化瓦解作用,促进了我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继续存在的手工棉纺织业加速了向资本生产关系的转化。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资本国家的棉织品进口量大大减少,我国的手工棉纺织业又有较大的复兴,布号有较快的增加。在从事包买商活动和组织工场手工业劳动方面,其资本生产形式比 战争以前表现得更为明显(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民族工业)。

参考书目

傅衣凌:《论明清时代的棉布字号》,《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北京,1982。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智玮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布号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智玮;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1686.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