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焦循

[拼音]:jiao Xun

清代戏曲理论家、哲学家、数学家。字理堂,一字里堂,江苏甘泉(今属扬州)人。壮年时期随阮元在山东、浙江等地作幕宾。嘉庆六年(1801)中举后有人劝他去应礼部试,以母亲年老坚辞不往。母丧后,筑“雕菰楼”,闭门著书,10余年足迹不入城市。焦循博学多才,于经、史、历、算、声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他的著作有《雕菰楼易学》、《孟子正义》、《里堂学算记》、《足征录》、《里堂道听录》及《雕菰集》。他反对俗见,瞩目地方戏曲(时称“花部”)并留意戏曲史料,著有《剧说》、《花部农谭》。

《剧说》 6卷,完成于嘉庆十年(1805),是一部纂辑汉、唐以来近 200部书籍(卷前开列引用书目 166部,实不止此数)中关于论曲、论剧的杂录。征引浩博,其中多罕见珍本,汇集了丰富的史料。书中多记流传于乐府、梨园、教坊、青楼、乐户中的一些遗闻轶事,并增益了他个人的见闻,对戏曲的流变,剧目题材的来源,角色的命名及表演艺术等问题都有所探讨。《花部农谭》1 卷,完成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是焦循在柳荫豆棚之下和乡邻谈论“花部”剧目的札记,是我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上研究地方戏曲的第一部专门论著。清代乾隆年间,地方戏曲已在全国范围蓬勃发展起来。对这些新兴的地方戏曲,封建统治者认为有碍风化,严加禁止;文人学士以为村野俚俗,予以鄙薄。焦循却独持己见,不同流俗,与当时的“雅人”们的审美趣味相左,旗帜鲜明地提出“梨园共尚吴音”,而“余独好”花部。在序文中,焦循根据戏剧艺术的特点,首先从声腔上作了比较,认为“吴音繁缛”,而“花部”音调更富有慷慨动人的特色。他进而指出昆山腔虽谐于音律,但曲文艰深,“听者茫然不知所谓”,而“花部”语言质朴通俗,妇孺能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另外,他认为昆山腔剧目内容狭窄“多男女猥亵”之作,而“花部”剧目“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在焦循的论述中虽杂有封建意识和迂腐偏颇的见解,但从总体讲,他的戏剧艺术观是与封建统治阶级的传统美学标准相对立的。《花部农谭》还就“花部”所演的10部著名剧目叙述了故事梗概,并加以考证和评论。其中最为焦循赞赏的是《清风亭》和《赛琵琶》。他在对比昆腔班《双珠记》和乱弹班《清风亭》的演出效果后,明确指出:“彼谓花部不及昆腔者,鄙夫之见也。”他还竭力称赞《赛琵琶》,认为“高氏《琵琶》,未能及也”。在士大夫还十分推崇昆曲时,这样的评论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在谈到《两狼山》一类历史题材的花部剧目时,他不赞成照搬史书,认为只要结构合理,同样可“与史笔相表里”。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高峯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焦循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高峯;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1546.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