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踢毽子

[拼音]:ti jianzi

我国民间的一种体育游戏。毽子有鸡毛毽、皮毛毽、纸条毽、绒线毽等,是由古代蹴鞠发展而来的。踢毽子这项游戏历史悠久,在我国南北方均极盛行。据唐代释道宣的《高僧传·魏嵩岳少林寺天竺僧佛陀传》 记载:“沙门慧光年方十二,在天街井栏上,反踢蹀,一连五百,众人竞异而观之。佛陀因见怪曰, 此小儿世戏有工。”早在 5世纪,我国就有12岁小儿能一气踢毽子(蹀)五百下,众人围观,可见当时踢毽子已相当盛行,甚至少林寺武术也采用踢毽子作为辅助功之一。到了宋代,更加普及,技巧也有提高。例如,宋代高承所著《事物纪原》说:“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各色,亦蹴鞠之遗事也。”到了明清时代,踢毽子之风更盛,技巧更高。例如,潘荣陆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形容踢毽子时说:“手舞脚踏,不少停息,若首若面,团转相帮,随其高下, 动合机宜,不致堕落。”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广州每逢元夕,“昼则踢五仙观,有大小,其踢大者市井人,踢小者豪贵子。”可见当时踢毽子的盛况。

现在,全国各地,踢毽子开展得十分广泛。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广州等城市中、小学常举行踢毽子比赛,有的是班际或校际比赛,有的是通讯赛或杯赛,有的是全市比赛,并定有比赛规则。比赛内容有的比踢的次数,有的比踢毽子的花样和难度。比赛的方式有单人踢和 2人对踢,也有的是集体踢或传踢(即传到某人处,毽落地者算输)。

踢毽子的基本动作有盘、磕、拐、蹦 4种。盘,主要指用两脚内侧交替踢。磕,主要指用膝盖将毽 起。拐,主要指用脚外侧反踢。蹦,主要指用脚尖踢。踢毽子的花样繁多,如旋转踢、脚尖和膝盖交替踢、毽穿圆环(即从两手围成的圆圈中穿过)、远吊、近吊、高吊、前踢和后勾,还可用头、肩、背、胸、腹代足接毽或毽绕身不堕,等等。踢毽子是一种良好的全身性运动,尤其有助于培养人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有助于身体全面发展,增强健康。踢毽子简单易行,不需要任何专门的场地和设备,运动量可大可小,男女老幼都可练 。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娴恩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踢毽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娴恩;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1492.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