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和与同

[拼音]:he yu tong

我国古代哲学的两个范畴。 最早见于 《国语·郑语》史伯对郑桓公的谈话:“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即“以他平他”指不同事物或不同因素的结合,是差异性的统一。同,即“以同裨同”,指完全等同的事物或等同因素的重合,是排斥差异性的直接同一。前者是朴素辩证法,后者属于形而上学。史伯完整的说法是:“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里带有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因素。春秋末,晏婴发展了这一思想,明确指出和与同的差异,并且以烹调和羹、对待不同意见和演奏音乐为例,说明和是“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又说:“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他认为矛盾的因素可以“相成相济”。孔子也使用了“和”与“同”的概念,在《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与同概念的提出,表明春秋时期的哲学家们已经意识到和与同的原则区别。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天逸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和与同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天逸;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1354.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