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inxiangzhuyi yinyue
[外文]:impressionist music
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法国作曲家C.德彪西首创的一种音乐风格。印象主义一词借用自美术。1874年巴黎“落选者沙龙”展出画家C.莫奈一幅题为《日出印象》的绘画,引起嘲笑和议论,此后人们把艺术理想与表现手法大致与之相似的画家,如E.德加、C.毕沙罗、A.西斯莱、P.A.雷诺阿称为“印象派”。他们反对学院派的保守思想,热爱大自然,面向现代生活,采取在户外的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的方法,在光与色的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与周围的气氛,对绘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印象主义一词在音乐中首次出现于1887年,法兰西美术研究院的评委指责德彪西在罗马进修时的第 2部“交卷作品”交响组曲《春天》结构不明确,要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义”。1894年其《弦乐四重奏》在布鲁塞尔首演时,评论家开始用“印象主义”加以赞扬;1905年以后,此词常用以概括德彪西及风格与他接近的音乐,不再带有贬意。
印象主义音乐是在象征主义文学及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大约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德彪西自罗马归国定居巴黎之时。他反对后期浪漫派以自我为中心的英雄崇拜以及音乐过度庞大膨胀,从当代法国的社会背景、心理特质和美学观出发,力图恢复法国音乐明晰、典雅的特征,追求艺术形象的真实与新颖独创。当时,象征派诗人追求辞藻声韵的微妙效果,印象派画家利用色彩抓住自然景物的瞬息变化,给他以很大启迪。90年代以后陆续创作的管弦乐曲《牧神的午后前奏曲》(1892~1894)、室内乐《弦乐四重奏》(1893)、歌剧《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1893~1902)、钢琴曲《版画集》(1903)、歌曲《波德莱尔的五首诗》(1889)等,都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成熟之作。这种风格的特征为:崇尚柔和,抑制、排除过分的 ;避免文学性的铺叙,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调变化引起联想;含蓄的暗示多于热情直率的表达,强调朦胧的感觉印象和变化多端的气氛。德彪西认为,音乐比绘画更能有效地把印象主义的理想付诸实践,绘画只能表现光的静止状态,而音乐却能表达光的流动变化。莫奈需要一系列画幅才能绘出同一场面的光的不同效果,而音乐却能创造出不间断的光的流动。
印象主义音乐常常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在曲调发展上避免使用浪漫主义音乐中常见的重复、扩充、展开等表现手段,而以短小的曲调细胞组合成一种新颖的动机语汇。声乐曲调与言语音调密切结合,近似朗诵;器乐曲调也很少有气息宽广的线条。
(2)在节奏上喜欢使用复节拍与复节奏,节拍不规则地细分减弱了推动力,呈现松散流动的状态。
(3)重视调式的表现力,根据形象要求采用相应的调式,如各种五声音阶、中古调式及全音音阶。扩大调性概念,常避免出现明确的收束式。全音音阶的运用使调式中的每一个音居同等地位,减弱了调中心感,出现多调性因素。
(4)由于喜好对不同的色彩与音响作平面的、绘画式的并列,和声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增加 结构的可能性与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得到极其丰富的和声色彩。
(5)音色丰富、独特而新颖。在声乐作品中,男高音与女高音常使用缺乏光彩和戏剧力量的低音区;广泛运用各种乐器演奏法上的色彩手段,如木管的低音区、铜管大量使用弱音器与阻塞音,铜管在乐队中的作用往往不在于加强力度,而为了取得多变的色彩效果等。
(6)配器与织体安排新颖。如弦乐组常常细分,小提琴的高音伸展到过去很少用的音区,大提琴担任小提琴的角色,中提琴演奏低音,造成模糊不清之感;突出竖琴、钢片琴、三角铁和钟琴清澈的音响,使管弦乐色彩缤纷,把力度与音色联系起来。
(7)结构往往松散模糊,但许多作品仍可看到三部曲式的轮廓。
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是从后期浪漫派和民族乐派中演变出来的。在德彪西之前,印象主义音乐的某些因素已显露于F.F.肖邦、F.李斯特、E.格里格、М.П.穆索尔斯基以及 C.-A.弗朗克、R.瓦格纳等人的作品之中。肖邦充分认识到色彩的价值,将其作为音乐中一种独立的重要因素。格里格的复杂、朦胧、富于色彩的和声,亦可谓具有一定的印象主义气质。他们对钢琴音乐的细致要求和踏板的出色运用,对印象主义钢琴音乐有重要影响。李斯特某些作品标题的本身就含有印象主义的性质,如《鬼火》表现光的快速运动;瓦格纳的歌剧里已有许多新颖的音响组合,《莱茵河的黄金》序曲所呈现出波涛起伏、雾气濛濛的意境。此外,东方音乐亦是印象主义音乐的重要养料,例如1889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中演出的爪哇及东南亚的音乐,对德彪西有很大启示。
德彪西以后,虽然难于将某个作曲家截然归入印象派的行列,但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及手法的实际影响已遍及整个音乐世界。在法国,拉韦尔同样喜好选择象征派诗人C.波德莱尔、P.魏尔兰、S.马拉梅的诗歌为歌词。他的音乐尽管结构严谨,有些接近于古典主义,但有人仍将他归诸于印象主义。P.迪卡斯采用象征派诗人M.梅特林克的戏剧为歌剧脚本,运用全音音阶与德彪西式的和声,与A.鲁塞尔、F.施米特等同时代的法国作曲家一样,在采用印象主义音乐语汇的同时,保持了自己的个性。在英国,受德彪西影响较大的是F.迪利厄斯,他的《夏日的花园》、《河上之夏夜》等乐曲,充分反映了印象派的特点。R.沃恩·威廉斯在其《伦敦交响曲》中,对泰晤士河上朦胧黎明及威斯敏斯特教堂洪亮钟声的描绘,都有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此外,还可列举G.霍尔斯特的《行星》中的《海王星》、F.布里奇的《萤火虫》、《春天来临》,A.巴克斯的《范德花园》。西班牙作曲家M.de法利亚的不少作品,既有鲜明的印象主义倾向,又有民族特征,《西班牙庭园之夜》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作。匈牙利B.巴托克的早期作品《两幅图画》中的《鲜花盛开》,《在户外》中的《夜音乐》,Z.科达伊的《九首小曲》、《夏日的黄昏》等都表现出印象主义的意境。
印象主义音乐作为一种新的艺术风格曾启迪了20世纪初一大批作曲家的创作,但它的题材、内容只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缺乏深刻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因而仅盛行于20世纪初,不久就被新的音乐风格与音乐流派所代替。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堰维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印象主义音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堰维;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1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