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奖励制度

[拼音]:jiangli zhidu

[外文]:system of prize

对在生产劳动或工作中作出优异成绩的劳动者给予奖励的制度。有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两种。精神奖励亦称荣誉奖,如授予光荣称号、颁发奖状和奖章等;物质奖励是给予奖金、奖品等实物的奖励。资本制度下的奖励,是资本家缓和阶级矛盾、麻痹工人阶级斗志的方法。主义制度下的奖励,是对劳动者的关怀和爱护,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是鼓励先进、督促后进和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方法。

外国的奖励制度

西方国家的奖励制度的特点是:

(1)大都没有立法的统一规定,由雇主自行制定实施办法;

(2)偏重物质奖励。如美国的企业普遍实行奖励制度,由资本家制定和实施,其形式有特别休假、免费旅行、代缴子女学费、 赠送股票、 发放奖金、代付婚丧费用等数十种。日本的奖励制度,在立法上仅作了原则规定。1976年重订的《劳动标准法》第 9章“雇佣规则”中就有关于奖惩的规定。英国除实行财务性的奖励即工资奖励以外,还实行非财务性的奖励。如有些公司提供职工的额外假期、特别的工作环境等。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奖励制度一般由国家立法加以规定,实行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1970年《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劳动立法纲要》第35条具体规定了奖励制度。其方式有:给予当众表扬;发给奖金;奖给贵重赠品;授予奖状;登光荣簿或上光荣榜;对有特殊劳动功绩的职工,报请上级机关授予勋章、奖章、奖状和胸章,授予光荣称号和本行业先进工作者称号等。1972年《罗马尼亚主义共和国劳动法典》第99条规定的奖励有:

(1)按照工资表升一级或几级,或在未满法定较低年资以前增加工资;

(2)红利、资金或其他金钱奖励;

(3)勋章、奖章、光荣称号、奖状、纪念章或特殊称号;

(4)列入光荣榜、光荣牌、公告,或受口头或书面的表扬。

我国的奖励制度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时期和 时期,在我国 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就有表彰劳动英雄及模范人物的制度。我国成立后,1954年《我国 》第16条规定:“国家鼓励公民在劳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982年 第42条规定:“国家提倡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我国的奖励制度,实行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而以精神鼓励为主的方针。1950年政务院公布《关于奖励有关生产的发明、技术改进及合理化建1957年公布《 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规定了奖励条件、奖励种类和奖励的权限等内容。1978年公布了《 关于发布修订发明奖励条例的通知》,1980年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了《劳动模范工作暂行条例》,同年发布的《 关于表彰工业、交通、基本建设战线全国先进企业和全国劳动模范的决定》规定:表彰成绩卓著的全国先进企业和全国劳动模范,给全国先进企业颁发嘉奖令,给全国劳动模范颁发奖章和证书。1982年1月 中央、 颁发了《国营工厂厂长工作暂行条例》,规定对在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厂长,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经上级机关批准,给予荣誉奖励或者物质奖励,1982年4月 颁布了《企业职工奖惩条例》。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熹玥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奖励制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熹玥;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1273.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