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ijing
我国古代刻于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经籍和佛、道经典。自汉以后,各代有石经多种。明清之际顾炎武的《石经考》,清万斯同的《石经考》,近人马衡的《汉石经集存》,以及张国淦的《历代石经考》,对石经的源流、文字均有考释。
迄今有文字可考的刻儒家经籍的石经有7种:
(1)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175)下令刻石经。 由蔡邕等人用隶书书写上石,共刻成46碑而立于洛阳太学。又称《一字石经》。 包括《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
(2)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241)在洛阳刻成古文、篆文、隶书3种书体的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有《尚书》、《春秋》(见汉魏石经)。
(3)唐开成石经。唐文宗大和七年(833)至开成二年(837),用楷书刻《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经于长安太学。又称《唐石经》,至今全部保存下来。今在西安碑林。
(4)蜀石经。五代时后蜀主孟昶于广政七年(944), 用楷书刻《易》、《书》、《毛诗》、“三礼”、《左传》、《论语》、《孝经》、《尔雅》十经于成都。后来宋人又补刻《公羊》、《谷梁》、《孟子》、《尚书》。蜀石经 下有双行小字的注,这是历代石经中仅有的一例。在南宋时,蜀石经是经书的通行本。1938年,成都出土蜀石经残石十几方,现大部分存于成都、重庆博物馆。
(5)北宋石经。宋仁宗于嘉祐六年(1061),刻《易》、《书》、《诗》、《周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孟子》九经于汴梁(今开封)。 用篆、楷二体。北宋石经又称为《汴学石经》或《二体石经》。
(6)南宋石经。宋高宗于绍兴十三年(1143),刻《易》、《书》、《诗》、《左传》、《论语》、《孟子》、《礼记》(仅五篇)于临安(今杭州),又称《宋高宗御书石经》,共二百石。今尚存七十余石。
(7)清石经。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十三经,共一百九十石。今存北京国子监。
刻佛经于石约始于北魏之末,盛于北齐、北周。今泰山和河南响堂山都有北朝所刻的佛经,而以北京房山云居寺的石经为最有名(见房山石经)。刻道经于石约始于唐中叶,盛于宋、元。刻得较多的是《道德经》,还有《消灾护年经》、《昇元经》等。
参考文章
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雨泽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石经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雨泽;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1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