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集体农庄

[拼音]:jiti nongzhuang

[外文]:копхоз

苏联建立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和集体劳动基础上的主义农业企业。在苏维埃 初期,苏联农村曾经出现过农业公社、共耕社、农业劳动组合等多种形式的集体农业(见苏联农业集体化)。30年代初苏联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时,确定农业劳动组合为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此后,通常就把农业劳动组合称为集体农庄。在集体农庄中,基本生产资料如大型农具、役畜、畜群、经营用建筑物等等,属于集体所有;庄员进行集体劳动;农庄的收入在扣除补偿生产资料消耗、提取公有基金以后,按庄员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给个人消费。同时允许庄员保留一定数量的宅旁园地和小农具,自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和家禽,经营家庭副业。

发展概况

在农业集体化初期,集体农庄规模不大。1928年平均每个集体农庄只有13户农户,100公顷农业用地;1940年为79户农户,1400公顷农业用地。50年代中期,苏联广泛合并集体农庄,集体农庄规模迅速扩大。1981年苏联共有集体农庄25900个,平均每个集体农庄有489户农户,6500公顷农业用地,1850头牛(其中奶牛623头),1067头猪,1730只羊,拥有41台拖拉机(自然台)。集体农庄已经初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1934年基本上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集体农庄的集体所有制经济曾是苏联农业主要的经济成份。1940年集体农庄生产的谷物占谷物总产量的80%,原棉占94%,甜菜占43%,肉占19%,奶占17%,羊毛占49%。随着国营农场的发展以及50年代中期大批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集体农庄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大大下降。到80年代初,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比重已大体相等。1980年,集体农庄生产的谷物占谷物总产量的50%,原棉占66%,甜菜占90%,向日葵占73%,肉占31%,奶占38%。

组织形式

集体农庄的较高权力属于集体农庄庄员大会(代表大会)。由庄员大会选出的管理委员会和集体农庄主任(也就是管理委员会主任)领导和管理集体农庄的日常活动,并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集体农庄内部按生产原则或者地区原则设立其下属单位。大型集体农庄为三级组织结构,即集体农庄、分农庄、生产队(畜牧场),中小型集体农庄为两级组织结构,即集体农庄、生产队(畜牧场)。

管理制度的改革

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对集体农庄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计划工作中,实行以商品产量为出发点的新计划办法;在生产方面,国家只向集体农庄下达一项指标,即各种农产品采购量,其他指标如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牲畜产品率、播种面积与结构等等,都由集体农庄自行决定;在采购制度上,取消义务交售制等多渠道采购办法,实行统一的国家收购制,并固定收购任务(一定五年不变),对于超计划(或超过前五年平均交售水平)交售给予50%的加价奖励;在劳动报酬制度上,实行有保障的农业劳动报酬制,参照当地国营农场的工资标准,按月发放劳动报酬;在贷款制度上,实行银行直接贷款制;在农庄内部劳动组织和劳动报酬形式上,大力推广生产队(小组)集体承包制。同时,发展农庄之间、集体农庄与国营农场之间的跨单位协作,加强同与农业有关的部门的农工一体化。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思雅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集体农庄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思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1236.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