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iao Qingling
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仁德皇后、钦爱皇后的永庆陵,辽兴宗耶律宗真和仁懿皇后的永兴陵,辽道宗耶律弘基和宣懿皇后的永福陵,总称庆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索博力嘎(白塔子)北约十余公里的大兴安岭中。陵墓分布在一条东西横亘的大山南麓。该山辽代名永安山,后改称庆云山,现蒙古语名瓦尔漫哈(意为有砖瓦的沙丘),俗称王坟沟。三座陵东西排列,间距约2公里,通称为东陵、中陵和西陵。1914和1922年林西县知事和法国神父闵宣化曾先后挖掘中陵。1930年军阀汤玉麟对全部陵墓进行盗掘,三陵的石刻哀册被掘出土。1939年日本侵占期间,日本人田村实造等又对三陵进行实测、摄影,并临摹了东陵壁画,掠去一部分文物。我国建立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单位作过调查,并对哀册上的契丹小字进行了研究。
墓葬形制三座陵墓都有陵门、享殿和神道,均为东南向。遗迹多残毁。在中陵享殿的西南方残存石刻陀罗尼经幢1座。墓室都有前、中、后室及4个侧室,用沟纹砖石灰浆砌,墓壁用砖3层,墓顶用砖两层,墓内及墓门都抹石灰,再彩绘壁画。东陵保存较好,前室平面方形,其余各室是圆形,各室之间有长甬道相连。墓内全长21.2米,最宽15.5米,较高约6.5米。日本人挖掘东陵时曾出土有枋、槫、斗栱等小木作构件,但原有结构情况不明。中陵和西陵均已塌毁,墓室多为八角形,前室呈十字通道状。
壁画三座陵墓内都有壁画,现仅东陵保存了摹本和照片资料。内容有装饰图案、人物和山水等。墓门及墓内砖砌仿木结构上,饰红、绿彩、墓门上鸱吻饰黄褐彩。仿木结构细部及墓壁上方,用工笔彩绘龙凤、花鸟、祥云、宝珠以及网格状图案,是已发现的辽墓彩画中等级较高的。在墓道、前室及其东西侧室、中室和各甬道壁面上,彩绘与真人等高的人物70余个。墓道两壁为15个戴圆帽、穿圆领窄袖长衫、执骨朵的仪卫和 1匹备有鞍辔的马。前室南甬道与中室南甬道绘有同样的仪卫。前室前半部分两壁各绘6人乐队,均戴有脚幞头、穿黑袍。其余40个人物,大部是男像,多数髡发,少数戴圆帽,极少数戴直脚幞头,均穿圆领窄袖衫,有紫、绿、青等色,腰围革带,均拱手或叉手侍立。仅有两幅并立的女像,右侧的带黑纱帽,穿绿色左衽长袍;左侧的梳髻,穿绿色窄袖长袍、红色中衣、均左衽,腰围绣带,手捧披肩,似为前者的侍女。人像上方都墨书契丹小字榜题。最有特色的壁画,是中室四壁所绘的山水画,分别绘出春、夏、秋、冬四季风光,构图严谨,鸟兽形象生动,应是描绘辽皇室四时捺缽之所的景色。(见彩图)
石刻哀册三陵出土遗物多已散失,仅存部分石刻哀册。其中汉文哀册有圣宗、仁德皇后、钦爱皇后、道宗、宣懿皇后的各一合,仁懿皇后哀册仅存篆盖。契丹小字哀册有道宗、宣懿皇后的各一合。1922年还从中陵抄写出兴宗和仁懿皇后的契丹小字哀册册文,原石已佚失。这些契丹小字哀册和榜题,是发现最早的契丹小字资料,首次证实了契丹文的存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见契丹文石刻)。
参考书目
田村実造、小林行雄:《慶陵》,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1953。
鳥居龍蔵: 《遼之文化》図譜第四册,日本東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6。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亦咏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辽庆陵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亦咏;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1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