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azhong moya zaoxiang
我国唐代佛教石刻造像。位于四川省巴中县城四周。环城4龛原各为一石刻造像群,东、西、北3龛开凿年代以西龛为最早。现尚有隋大业五年(609)1龛。这 3处石刻以唐代所开凿的为主体,曾盛极一时,但现仅存残破的龛壁,唯有南龛分布在云屏石、山门石和佛爷湾3处较完整地保留了大量精美的石刻作品。南龛现存 140余龛,其中130龛为唐代所开,其余为宋代以后所开,大小造像1800余身,30余处造像和装修题记。主要集中在神仙坡崖壁上,从上至下大致分为3层,大小龛错杂,密如蜂房。其中较大龛为103号毗卢舍那龛,高5米,坐佛通高4.45米;小龛为72号双观音龛为30×40厘米;造像最多龛为12号千佛龛。南龛石刻以观音造像为最多,除以胁侍出现在佛身边外,还大量以主尊和单身造像形式出现。这些观音形象,均表现为肌肤细腻 ,体态婀娜多姿,容颜妩媚动人等女性体态特征。
此外,83号龛的三佛,袒左披袈裟及手印均与一般造像相反,如从镜中所见,三佛中的中佛为双头佛,尤为奇特。68、71、81号龛中的鬼子母佛(南龛唐碑中对诃梨帝母的称谓)刻成 9个小孩簇拥着世俗服装的贵女人席地而坐,116号龛的天王刻成脚穿草鞋等,均具有典型的地方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南龛石刻多用简练、概括的分层平面相叠来表现衣饰、头饰及璎珞等,并在平面施以精美多变的凹凸刻线以丰富表现效果。其中对佛、菩萨的面部采取大块面的处理手法,以减少阴影,对天王、力士及 神等的身体各部分都用多块面、多细部的手法,使其肌肉暴张,孔武有力。南龛的龛楣,以双层双檐建筑和山花蕉叶佛道帐为基本形式,满布图案装饰。除石刻造像外,南龛还存有20余座摩崖浮雕舍利塔。
另外,水宁寺造像也是巴中县保存较好的唐代摩崖造像。水宁寺,又名始宁寺,位于县城东南45公里处,已毁。现存11龛,126身造像,造像内容和题材与南龛相同,其中菩萨、胁侍徒弟及飞天等形象刻画富有特色。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子明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巴中摩崖造像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子明;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0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