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云南花灯剧

[拼音]:yunnan huadengju

云南省各地花灯剧的统称。流传于云南全省及贵州的盘县、四川的会理一带。花灯在长期流传中,由于地区不同,先后形成9个支派: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禄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它们彼此大同小异,基本特色相似。

民间花灯歌舞的起源,以及由花灯歌舞发展成花灯剧的年代,尚无确凿资料可考。 之前的花灯,被称为老灯,有两种艺术形式,一种是歌舞,一种是戏剧情节很简单的歌舞小戏。后来玉溪花灯开始发生了变化,从唱本、善书里取材,改编了许多大本戏,引进了若干新曲调,并吸收滇剧的一些表演程式,使花灯在戏剧化上迈进了一步,当时人们叫做新灯。 爆发后,王旦东等团结花灯艺人组成抗日救亡灯剧团,在滇西、滇南编演了一些反映抗战救亡的剧本,对推动花灯的改革起过一定的作用。1946年,昆明出现了第一个专演花灯的剧场庆云茶室,花灯的专业班子也正式组成。花灯艺人大量移植滇剧、京剧的剧目,吸收它们的表演手法及服装、化妆,用花灯曲调演唱,形成灯夹戏。观众把花灯称为“灯”,把滇剧称为“戏”,灯夹戏就是花灯在某种程度上的滇剧化。我国成立后,花灯发展成以演出现代戏为主的歌、舞、剧相结合的戏曲剧种。

花灯剧目约200个左右,分为3类:

(1)花灯歌舞,有《小邑拉花》等;

(2)花灯小戏,有《打鱼》、《打花鼓》、《红宝回门》等;

(3)花灯大戏,有《蟒蛇记》、《白扇记》等。经过整理的具有代表性的剧目有《探干妹》、《游春》、《刘成看菜》、《闹渡》等。现代戏代表剧目有《依莱汗》等。

花灯剧的音乐结构,属于曲牌联套体制。曲调包括民歌小调和少数明清俗曲,如〔金纽丝〕、〔挂枝儿〕、〔倒板浆〕、〔绣荷包〕、〔送郎调〕、〔十大姐〕等。在花灯剧中,舞蹈是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这些舞蹈,有本地民间的,有外地传来的,如“连厢”,也有吸收少数民族的,如建水花灯就吸收了彝族的“跳弦”。近30年来,不仅整理、创作了一些新的花灯歌舞节目,如《大茶山》、《十大姐》等,而且注意运用舞蹈手段刻画人物性格,表达戏剧情节,使之更加适应戏剧化的需要。云南花灯剧长期流传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云南花灯剧演出团体曾到缅甸和非洲一些国家演出。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弘伟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云南花灯剧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弘伟;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0803.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