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德育

[拼音]:deyu

[外文]:moral education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思想的演变

德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历代的统治阶级为培养忠于自己的人才,都十分重视德育。在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中,德育居于首要的地位。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教是居首位的。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当时的所谓“三德”、“三行”之教完全是为维护西周的奴隶制服务的德育。儒家主张“德治”和“礼治”。孔丘强调“以德教民”,认为“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孟轲明确提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他把伦理教育视为我国古代学校的教育目的。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一个特点。在漫长的我国封建社会中,把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也有一些好的传统,具有合理的因素。如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的统一,进德同修业的统一;在德育实施上重视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因材施教、尚志、履行躬践等。

在西方,古希腊也很重视德育。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认为一个人只要知道什么是善良和正确,就一定会去实践它,美德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这种思想,与“美德是通过贵族的血统代代相传”的保守观点相比,显然是一个进步。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美德必须实践,并通过“理性”的教育,形成道德 惯。他还认为,音乐在德育中有特殊的地位。古希腊哲学家提倡的德育是为维护奴隶制服务的。在欧洲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宗教教条成了德育的主要内容。

在欧美资本发展时期,许多哲学家和教育家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德育思想,为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17世纪英国教育家J.洛克,强调通过"理性"培养年轻绅士的风度和道德品质,要求"能克制自己的 ",“服从理性所认为较好的指导”。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J.-J.卢梭的德育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宗教倾向。他尊重儿童的天性,强调自然发展的法则。他主张德育要注意儿童成熟过程的阶段和年龄特点。19世纪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十分重视德育。他认为,观念是行动之父,知识意味着真正的力量。知识和行为之间,道德和理智之间不应分裂开来。德育主要是形成儿童正确的道德观念,建立道德观念的统觉群。德育的任务侧重于道德观念的培养。他是所谓“主智说”的代表人物。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J.杜威,为了适应当时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认为德育应以“ 社会”的理想为出发点。他说:“儿童将为其中一员的社会是美国”,“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的,也没有什么目的”。他主张通过学校的“典型的社会生活”培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 惯。德育任务侧重于训练行为 惯,故属于“主行说”。

主义学校德育的意义和任务

主义的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В.И.列宁在十月社会革命胜利初期,就号召青年要学 “ 主义”,并明确指出: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 主义道德的事业。德育要渗透于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 在我国新 革命时期指出,青年应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说: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环。在主义时期,更强调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我国进入了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之后,我国 党十分强调建设以 主义思想为核心的主义精神文明。认为思想建设决定我国的精神文明的主义性质。它的主要内容,是工人阶级的、 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是 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是同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主人翁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是同主义 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是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 主义劳动态度,是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这也就是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即社会内容。它是由我国的主义经济、 决定的。

为了把德育的社会内容有效地转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的思想品德,必然要通过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 主义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在个性心理发展中,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 惯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心理结构整体,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因此,我国主义学校的德育的任务,既反对侧重培养道德观念主智说,又反对侧重训练行为 惯的主行说。这两者都有其片面性(见道德品质教育、德育过程)。

参考文章

《中华德育故事》读后感3篇400、500、700字读后感作文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坤永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德育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坤永;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077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