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ongchang shougongye
[外文]:manufacture
在资本制度下,指以分工和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生产组织形式。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叶,工场手工业在欧洲居于统治地位,称为工场手工业时期。
产生工场手工业的产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资本家把不同工种的独立手工业工人联合在一个工场里,实行分工协作,共同生产一种产品。如马车工场,其中有马具匠、铁匠、木匠、裁缝、油漆匠等,他们分别为马车的各个部件从事一部分专门劳动,这种手工工场属于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另一种是资本家把许多从事同一个或同一类工作的手工业者,组织在同一个工场里实行分工,在互相衔接的不同工序上进行操作,共同完成一种产品。如在制针工场,个别工人只在制针的某一工序上进行操作,如打眼、磨尖等,这种手工工场属于有机的工场手工业。这两种工场手工业的最终形态都是一个以人为器官的生产机构。
优越性工场手工业虽然仍建立在手工劳动的技术基础上,但它和简单协作不同,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因而具有独立手工业和简单协作所不可能有的各种优越性:
(1)由于实行了分工,工场手工业工人长期从事同一种简单操作,他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变成这种操作的自动的片面的器官,因而他花费在这一操作上的时间,比循序地进行整个系列的操作的手工业者要少;同时,由于经常重复做同一种有限的动作,有利于总结经验,可耗费最少的力量,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由于固定从事某一操作,避免了因变更位置、调换工具所造成的时间浪费,从而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2)分工使劳动工具越来越专门化,这是工场手工业的重要特征。劳动工具的分化,使工具更适合于特殊的用途,使之有利于简化、改进和多样化,因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成为产生机器的物质条件之一。
(3)分工把整个生产过程分解为若干个相互衔接和依赖的阶段,加强了生产的连续性,缩短了各个阶段之间的空间距离,制品从一个阶段转移到另一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就会减少,用于这种转移上的劳动也会减少。
(4)分工还把各个不同生产阶段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变成了空间上的并存性,各个阶段的生产同时进行,因此在同一时间内可以提供更多的成品。
(5)由于分工,使一个工人的劳动结果成了另一个工人劳动的起点,使每个工人在从事自己的专门职能时,只能使用必要的时间。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生产一种商品只应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表现为竞争的外部强制,在工场手工业中,在一定劳动时间内提供一定量的产品,却成了生产过程本身的技术规律,因而提高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发展的后果工场手工业给资本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却加深了工人的痛苦,使雇佣劳动进一步依赖于资本:
(1)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促进了资本的增大,扩大了资本剥削的范围。因为单个资本必须使用的工人人数的较低额,要由现有的分工来规定。为了得到进一步分工的利益,必须按倍数增加工人,这就要求增大资本。
(2)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把工人变成畸形物,迫使工人常年从事一种局部的操作,压抑了工人的志趣和才能,并在工人中间造成了等级的划分和工资收入上的差别,影响了工人之间的团结。
(3)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使劳动更加隶属于资本。工场手工业工人现在只能从事某一专门的片面的操作,已经不能独立地制作一件产品了,工人只能作为资本家工场的附属物才能进行生产活动,才能生存。分工在工场手工业工人身上打上了他们是资本的财产的烙印。
(4)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工场这个社会生产机构是属于资本家的,因而这个新的生产力也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为资本家生产出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工场手工业只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手段。
工场手工业在资本生产发展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但由于它依然建立在手工劳动和手工工具的技术基础之上,因而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限度。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要采取更新的生产方法和生产组织形式。于是,资本生产便从工场手工业逐渐过渡到机器大工业。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增有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工场手工业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增有;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0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