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

[拼音]:xiangji jueze huobi zhengce

[外文]:discretionary monetary policy

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依据对经济情势的判断,为达成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权衡性措施。又称权衡性货币政策。

理论基础

在凯恩斯学派兴起之前,西方经济理论界基本上信奉“萨伊定律”,即供给(生产)会自行创造需求,市场机制能使经济均衡发展,失业只是“摩擦性”和“自愿的”,不存在非自愿的失业。J.M.凯恩斯则认为,市场机制不能完全保证经济均衡发展,市场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产生危机与失业。要避免危机与失业,国家必须干预经济。干预的基本方式是需求管理,即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社会需求,使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均衡,保证经济均衡发展。

原则

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即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产量,失业扩大时, 就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扩大财政赤字;或者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应量以降低利率的廉价货币政策;或者同时实行这两种政策,以 社会需求,特别是 投资需求,使需求与供给均衡,消除失业。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即总需求高于充分就业产量发生通货膨胀时, 就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压缩财政支出,减少财政赤字;或者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以提高利率;或者同时实行这两种政策,以抑制社会需求,使需求与供给均衡,消除通货膨胀。

在反危机的政策措施中,凯恩斯比较重视财政政策的作用。主要原因是,凯恩斯认为当利率低到一定水平时,人们会无限呆藏货币,而不用于投资或消费,即所谓流动性 。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增加供应的货币量会被货币流通速度降低所抵消,不导致社会有效需求的相应扩大。而财政支出多直接用于投资,由于投资乘数效应,它具有较强的 有效需求的作用。

评价

凯恩斯主义曾长期在西方经济学界居统治地位,西方国家货币当局亦多采用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即权衡性货币政策。为了实现这一政策,采用了众多的政策工具。凯恩斯学派认为,权衡性货币政策是有效的,是正确的货币政策,它优于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但是,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对于这一现象,凯恩斯学派缺乏深刻的理论分析,也未提出有力的解决措施,从而引起其他学派对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批评,指出:“相机抉择”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由于货币政策时滞长而且不稳定,往往导致过头的政策行为,加深对经济的干扰,况且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矛盾,难以兼顾。有的学者甚至还认为,60年代末开始出现的滞胀,就是由于实行相机抉择货币政策造成的。但是,多数国家仍实行权衡性货币政策,有少数国家在治理通货膨胀时则主要实行稳定货币增长率的政策。

参考书目

刘鸿儒:《漫谈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我国金融出版社,北京,1986。

饶余庆:《现代货币银行学》,我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3。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昆明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昆明;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066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