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天主教会大分裂

[拼音]:Tianzhujiaohui Da

[外文]:Great S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1378~1417年间,由于法国和德、意争夺对教廷的控制权,而造成天主教会同时有两个教皇对峙甚至三个教皇鼎立的分裂局面。

1377年,阿维尼翁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将教廷迁回罗马后,于次年3月去世。罗马城的市民决心将教廷留于罗马。枢机主教团在群众骚动的威胁下,选出意籍教皇乌尔班六世。他即位后力图消除法国对教廷的影响,引起在枢机主教团中占多数的法国人的不满。他们乃离开罗马,回到阿维尼翁,并声称被胁迫而选出的乌尔班六世职位无效,另选日内瓦枢机主教为教皇,称克雷芒七世,驻阿维尼翁。乌尔班则在罗马另设枢机主教团。因而形成天主教会大分裂的局面。

两位教皇互相攻讦,互相开除对方教籍,并同时向西欧各国征收贡赋和税金。各国则根据其对法国和德、意的政治态度和关系的亲疏,分别拥护其中一位教皇,而形成两个势力集团。当时承认罗马教皇的,除德、意外,还有与法国处于战争状态的英格兰和受德意志影响的波兰、波希米亚、丹麦、瑞典等。承认阿维尼翁教皇的除法国及其盟国西班牙外,还有与英格兰不睦的苏格兰和受法国影响的西西里和撒丁尼亚。各地教会则基本上按本国君主的态度行事。

天主教会大分裂真正起因并非教义、教规上的分歧,而是西欧各国封建统治者争夺权力的反映。后来,在法王查理六世和巴黎大学的倡议下,两处的枢机主教团于1409年在比萨举行会议,将罗马的格列高利十二世和阿维尼翁的本笃十三世同时废黜,另选教皇亚历山大五世。但格列高利和本笃分别得到一些国王支持,均拒绝退位,因而形成三个教皇鼎立的局面。

141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孟会同巴黎大学教会法学者和若干枢机主教,迫使亚历山大的继任者约翰二十三世在德国南部康斯坦茨召开公会议。约翰在会上遭到谴责,弃职而走。在西吉斯孟坚持下,会议继续举行。结果约翰和本笃被废黜,格列高利被迫引退,另选为各方所接受的新教皇马丁五世。至此,延续40年的天主教会大分裂才告结束。

大分裂虽在组织上得到了弥合,但暴露了天主教会长期来难以克服的内部矛盾,使教皇的威信和权力大为下降;在各国 支持下,地区主教和拥有地方实力的枢机主教的权力相对上升。天主教内部主张以召开公会议来处理教会纷争,认为公会议权力高于教皇的公会议主义,亦曾一度占上风。此后,为避免教廷迁离罗马致使再度发生分裂,教皇多从意大利人中选出。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飞英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天主教会大分裂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飞英;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0616.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