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ansangniyaren
[外文]:Tanzanians
东非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基本居民,约2110万人(1985)。种族、民族和语言成分极为复杂,包括120多个民族成分。按人种划分,94%为班图尼格罗人,使用102种语言,属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日尔—刚果语族贝努埃-刚果语支;3%为苏丹尼格罗人中的尼罗特人,使用6种语言,属尼罗—撒哈拉语系沙里-尼罗语族东苏丹语支;2%为埃塞俄比亚人种中的库希特人,使用5种语言,属闪含语系库希特语族;另有4万多人属科伊桑人种,使用两种语言,属科伊桑语系。人口超过50万的民族有15个,人口超过100万的民族有6个(即苏库马人、尼扬韦齐人、 斯瓦希里人、 赫赫人、马孔德人和哈亚人)。此外,沿海城镇还居住有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各11万)。
从坦桑尼亚境内已发现的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资料证明:约在3000年前,其主要居民为科伊桑人(见布须曼人),以狩猎和采集为生。 公元前1千年纪早期,库希特人南支沿东非裂谷向南扩散,到达坦桑尼亚北中部,为最早的农耕居民。公元前几个世纪,班图人从西部(一说从南部)进入坦桑尼亚,向东、向北扩散。他们人数众多,经济和文化比较先进,势力强大,迫使多数科伊桑人南移,其余一部分被同化,一部分被保留下来,其后裔即今日埃亚西湖畔的金迪加人和孔瓜地区的桑达维人。同时,库希特人也被迫向北后退,部分被同化,部分保留下来,其后裔即今日埃亚西湖东南部的伊拉库人等。1世纪前后,班图各族掌握了制陶术,以“凹底和刻纹”为特征;3世纪前后, 已知冶铁和打铁技术。10世纪前后,尼罗特人的一支游牧民沿尼罗河谷向南扩散到坦桑尼亚北中部,从而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同化与融合现象。随着中世纪斯瓦希里语在东非沿海地带的形成和向内陆流传,以及国家独立后实行以斯瓦希里语为国语的语言政策,一个更为广泛的融合过程正在发生,全国性和地区性的民族聚合过程日益加速。西中部平原地区的尼扬韦齐人、苏库马人、尼亚图鲁人和姆布圭人正在聚合为单一的尼扬韦齐族,人口达370万,约占全国人口20%。其东部和东南部为伊兰巴人、伊兰吉人、戈戈人、扎拉莫人、卢古鲁人和沙加拉人等,亦有互相聚合之势。其南部位于鲁菲吉河流域和鲁夸湖之间的赫赫人、贝纳人、波戈罗人等正在聚合为单一的赫赫族。以上各族又以尼扬韦齐族为核心,正在形成更大的民族共同体,其人口已占全国一半以上。以斯瓦希里语为纽带,班图各族产生明显的聚合趋势。北中部地区科伊桑人和库希特人的“班图化”也不可避免。
坦桑尼亚人有40%保持传统的自然崇拜(见原始宗教)和祖先崇拜;30%信奉天主教和 教;30%信奉 教,属逊尼派。婚姻实行一夫多妻制(见一夫多妻制家庭)。男子行割礼。不少地区存在年龄结群制度。主要从事热带锄耕农业,种植薯芋、玉米、高粱、棉花、香蕉和烟草,沿海盛产丁香、除虫菊和剑麻;部分地区以畜牧为生。沿海地区渔业和商业发达,中世纪已与南亚和我国有贸易来往。19世纪下半叶,坦桑尼亚人先后遭受德国、英国殖民统治。经过长期斗争,他们所在的坦噶尼喀共和国和桑给巴尔共和国分别于1961年、1963年获得独立,1964年两国组成坦桑尼亚共和国。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娴恩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坦桑尼亚人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娴恩;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0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