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秦汉金银器

[拼音]:Qin-Han jinyinqi

[外文]:Gold and Silver Wares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我国秦、汉时代的金、银质实用器与装饰品。秦由于年代短促,遗留的金银器不多,仅在始皇陵所出铜车上有所发现。其中金质的有金当卢、金泡、金项圈部件、纛座上镶嵌的金珠等,银质的有银、银镳、银軎、银辖及银环、银泡、银项圈部件等,均系铸造成型。此外,山东临淄西汉齐王墓陪葬坑中出土的一件银盘,有秦工师刻款,但该盘上另有战国时的铭文,应是三晋所制,为秦攻灭三晋时俘获之物,并非秦代的作品。

至汉代,由于社会长期相对稳定,统治阶级拥有大量黄金,甚至铸造金饼、马蹄金投入流通领域;金制容器却极少见,或系由于这时鎏金的作法盛行,遂以鎏金铜器充代之故。我国自商周以来加工黄金所用的制箔、拔丝、铸造等技法,这时仍继续沿用。金箔除裁成条状用于缠裹刃器的环首等处外,还剪成花样以贴饰漆器。湖南长沙与广西合浦的西汉墓中,都发现过金平脱漆器,或从这类漆器上脱下的人物、禽兽形金箔片。金丝多用于编缀玉衣,在各地出玉衣的大墓中曾大量发现。至于铸造的金带钩、金印等物,在汉代更不乏其例。

就制作技术而论,汉代黄金细工最重要的成就是发明了金粒焊缀工艺,这是将细如粟米的小金粒和金丝焊在金器表面构成纹饰。河北定县八角廊 40 号西汉墓出土的镶有琉璃面的马蹄金和麟趾金状金饰,在器壁上部焊有用小金粒组成的连珠纹带。江苏邗江甘泉 2号东汉墓出土的金胜上之重环纹是用细如苋子的小金粒焊成的。同出的一件龙形饰物,在豆粒大小的龙头上竟能以细小的金粒、金丝构成眼、鼻、牙、角、须等器官,特征毕具,历历可辨。河北定县北陵头村43号东汉墓所出金龙头,不仅其金粒和金丝的组织更加精巧,连龙角上都缠以纤细的金丝,其上还镶嵌有绿松石和红宝石。乐浪古墓与新疆博格达沁古城址所出金质龙纹带扣,式样相仿,上面均有1条大龙和6条小龙出没于缭绕的云气之中。其构图之生动,工艺之精细,已臻汉代金银器之极诣。

此外,在邗江甘泉 2号东汉墓中还出土有空心金珠,是用两个较大的和12个较小的金圈拼焊成24面空心球体,再在各金圈相连接处,以 4 枚小金粒堆焊出 24个尖角。这类金珠在广州先烈路龙生岗 4013 号东汉墓也曾出土。它的形状和博茕相近,特别是临淄西汉齐王墓陪葬坑中出土的错银镂孔铜茕更与之肖似,也是空心的,其结构不排除有我国创造的成分。在西方如印度等地也出土有此类金珠,所以也有人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

我国银器的出现比金晚。到了汉代,银器的使用范围已较广,容器如银匜、银合、银盘、银碗等均曾发现。小件服御器如银带钩、银指环、银钏、银铺首、银车马具等,数量更多。其中造型较新颖的是上述齐王墓陪葬坑中出土的一件带盖的银豆,盖与腹均饰以花瓣形凸泡。同型之器在云南晋宁滇国墓与广州象岗南越王墓中亦出。这种以凸泡组成的花纹在我国非常罕见,然而在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金银器上却是常用的装饰手法。故上述数器或曾受到西方的影响。齐王墓陪葬坑中还出土了两件西汉银盘,器腹均饰以鎏金花纹。而金花银盘即所谓 “钑镂银盘” 在唐代曾成为金银器中最主要的品种。齐王墓陪葬坑之例说明,这种技法在汉代已经出现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弘方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秦汉金银器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弘方;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0303.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